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鴨子趣聞:王獻之批“鴨頭丸”的便條成傳世真跡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汜汜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楚辭·卜居》
《鴨頭丸帖》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傳世名作《鴨頭丸帖》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傳世名作
在古代,鴨子不僅是提供肉食的家禽,還是滋補的食材,更是一味藥材。在中醫看來,鴨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腎經,有滋補、養胃、補腎、除癆熱骨蒸、消水腫、止熱痢、止咳、化痰等作用。
這鴨子和書法有著一段奇緣。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王羲之之子,雖然享有盛名,可惜流傳下來的墨跡極少。《鴨頭丸帖》即是他的傳世名作,也是他書法作品中的傳世真跡,寫在絹上,全文兩行共十五字,“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顯然,這不是什么事先準備、刻意而為的藝術作品,僅僅是作者隨手而書的一紙寫與友人的便條,不想寫者無意,受者有心,遂收藏而成絕世名品。現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帖中所談到的“ 鴨頭丸 ” 是一種中成藥。宋代嚴用和《濟生方》云:“ 鴨頭丸,治水腫,面赤煩渴,面目肢體悉腫,腹脹,喘急,小便澀少 …… 甜葶藶略炒、豬苓去皮、漢防己,以上各一兩……為細末,綠頭鴨血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木通湯送下。”
東晉的文人雅士特別喜好養生,王獻之大概身體不大好,朋友們推薦鴨頭丸可強身補體,遂購而服之,不過使用后并無起色,于是大為失望,留下那張便條表示鴨頭丸徒有虛名,療效全無,明天大家聚會,到時再和大家見面討論這帖藥。
鴨頭丸其實深得歷代名醫推崇,似乎不是空穴來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道:“鴨頭丸,治陽水暴腫,面赤煩躁,喘急,小便澀,其效如神。此裴河東方也。”能夠進入一絲不茍的李時珍法眼,恐怕不會有假吧。倘若達不到療效,會不會和藥源有關?
李時珍證明“鶩”是家鴨,而“鳧”乃野鴨
其實,鴨子并不是只有一種,當中牽涉李時珍和屈原兩位名人。前者是實證主義的醫藥家,后者為浪漫主義的文學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豈料瓜葛竟跨越近兩千年。李大醫師自幼博覽群書,醫藥經典更爛熟于心,“ 前人之述備矣 ”,但無奈中藥“ 品類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 ”,于是他“ 讀書十年,不出戶庭 ”,決心“ 窮搜博采 ”,糾正古人的謬誤。
古代醫書中常出現“鶩”與“鳧”,似乎都是鴨子。歷代藥物學家對此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醫師讀書破萬卷,發現屈夫子的《楚辭·卜居》云:“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汜汜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 , 偷以全吾軀乎?”(是寧愿昂然自傲如同一匹千里馬呢,還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鳧隨波逐流,用偷生來保全身軀呢?)又云:“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是寧愿與天鵝比翼齊飛呢,還是和雞、鶩一起爭食呢?)詩人把“鶩”、“鳧”對舉并稱,證明它們不能畫等號。詩中出現鶩和雞爭食的意象,又描繪鳧在浩浩江上浮游的景觀,由此,李時珍證明“鶩”是家鴨,而“鳧”乃野鴨。
二鴨藥性不同,鳧“肉肥而不脂”,“凡滯下泄瀉、喘咳上氣、失血產后之癥,服此最宜”。鶩則“補虛除熱,和臟腑,利水道,主小兒驚癇”。家鴨由野鴨馴化而成,它們的差別主要源于生活環境的差異。
鴨頭丸,李時珍說得很清楚,把它歸類于《本草綱目》卷四十七“鶩”條,顯然他認為得用家鴨的血才能制作藥丸。王獻之服藥罔效,難道是他的藥丸沒用家鴨,而是用野鴨熬制而成嗎?不是沒有可能,物以稀為貴嘛,古人大概覺得野鴨更為難得、名貴,藥用的價值更高,獻給大名流當然要上品,遂取而代替家鴨。
鴨種至關緊要,決定了這道佳肴獨一無二的鮮美
同樣道理,著名的“北京烤鴨”,其燒烤的鴨子也大有來頭。這是由古代生長在中國北方的一種原種白鴨,經過幾百年的馴化、飼養,加上運河之谷物等格外優越的飼料條件,再輔以鴨農精心的選種培育而逐漸形成的優良品種。可以說,鴨種至關緊要,決定了這道佳肴獨一無二的鮮美。如果選用其他鴨子,估計也只能蒙騙一下味蕾不太發達的普通食客罷了。類似事例很多,當年晏子使楚時,就以橘子反擊楚王的侮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同樣的種長于淮南則甘甜可口,長于淮北卻苦澀酸牙,而從果子外貌難辨彼此。
由此我聯想到家鄉廣東新會知名的陳皮,此物入藥必以新會柑之皮為最佳,曬干后以陳久者為上品,具“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南方柑橘遍地,論肥大多汁、色紅肉嫩亦有優于新會柑者,奈何論果皮藥效,只有新會柑首屈一指。同理又如云南文山之三七、吉林白山之人參,產地至關重要。
新會人愛吃,而清明前后新會睦洲鎮的黃沙蜆,身圓大,肉肥嫩,味清甜,遠勝他鄉,只此一處,別無他家。蓋因生活地域不同,體內元素有別,終致口味大相徑庭。
中醫學很講究辯證論治,講究個人體質的差異,同樣是人,即使病癥相同,但施以的治療方法可以完全不同,由此可見,王獻之服用鴨頭丸效果不理想,除了藥材原料有問題外,個人的體質、稟賦或許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他們都有病:中國歷史大人物的身體隱情》 譚健鍬 現代出版社)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鴨子趣聞 王獻之 鴨頭丸 便條 傳世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