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充電遇“冰火”兩重天 配套設施需再加速
新能源汽車推廣迅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駕駛電動汽車出行。同樣,充電樁建設也愈發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但“有樁無位”、“有位無電”,以及使用率不均等問題依然存在。
配套設施需再加速
截至2017年2月8日,累計收到個人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配置指標申請和確認延期的超過4.23萬個。如果以上配置指標都通過審核,當前,北京新能源小客車個人配置指標所剩不多。
對電動車來說,充電是日常使用中最為關心和重要的事情。因此,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也成了首要任務。
有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市已建成2.1萬個充電樁,包括專用充電樁3700根,公共充電樁5008根,自用充電樁1.2萬根。雖然2016年數據暫未公布,但據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北京還將新建3000個公用充電樁,進一步加強推廣新能源汽車。
給車充電不容易
然而,記者體驗后發現,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簡單。
晚上10點左右,記者前往團結湖附近的國家電網營業廳給車輛充電,此時兩個充電樁均在工作中。等待數小時后,就在記者即將要結束充電時,有一名車主也來為他的車輛充電。他表示,是從垡頭一路“找”過來的。“開到這兒之前已經到過兩個充電站,都沒有多余的充電樁。眼看著電量還剩不到15%,這兒要是再充不上,指不定一會兒會被扔在哪。”新能源車主王先生無奈地說。
此外,記者算過一筆賬,快充需要一兩個小時,慢充至少需要六七個小時,停車費大都為6元/小時,貴的要10元/小時。電費、服務費,再加上停車費,少說也得三四十元。這樣一來,費用與燃油車差不了多少。
然而,地下停車場內的充電樁卻是“人跡罕至”。記者在金融街購物中心公共充電站看到4個慢充樁、5個快充樁,卻沒有車在此充電。同樣,位于東四環的某商場地下停車場的充電樁也少有人使用。可見,想要為車主帶來真正的福利,還有一段路要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充電 配套 設施 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