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滯留印度54年老兵王琪回家:吃上了熱騰騰的手搟面
“回來了,回來了!”緊緊的擁抱,就再也不能分開。
2月11日,元宵節(jié),闔家團圓的節(jié)日。17時43分,陜西咸陽國際機場,流落印度54年的老人王琪,終于踏上了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土地。
久別的親人,抱頭痛哭。合影上,他與大哥和二哥的手緊緊握在一起,臉上滿是淚水。這一刻,他們足足等了半個多世紀。
離開時,他是24歲的戰(zhàn)士。作為一名中國工程兵,1963年,王琪在中印邊界地區(qū)的樹林中迷路。兩天后,經過的印度紅十字會救援車將他帶走,并交給印度軍方。
命運的軌跡就此改變。印度軍方以“間諜罪”將他投進監(jiān)獄,一關就是7年。出獄后,王琪被安排到印度中央邦一個偏僻的農村,交通阻隔,音訊難通。
在那里,王琪與一名當地女子成婚,并育有4名子女。盡管工作生活漸年步入常態(tài),但王琪時刻思念千里之外的親人,“回家”始終是他夢寐以求的愿望。
幾十年來,他寄出數萬封信件,向印度政府尋求幫助,然而,都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在王琪日夜思念的故鄉(xiāng),親人們也在苦苦尋找。
1961年,母親想念遠在部隊服役的兒子,在長子王致遠陪同下,專門去青海的部隊看望王琪。誰也沒想到,那是母子二人的最后一次見面。
母親在世時,常念叨兒子怎么還不給自己寫信。直到上世紀70年代,王致遠才得知弟弟已在中印邊境“失蹤”。他瞞著臥病在床的母親,說弟弟一切都好,只是在部隊執(zhí)行特殊任務,不便和家里聯系。
這一騙,就是20多年。此后,母親念叨得少了。可每逢年節(jié),卻總見她背著人偷偷抹眼淚。
1986年,王致遠突然接到一封特殊的來信。信件寄自遙遠的印度村莊,王致遠一眼就認出那是弟弟王琪的筆跡。信的抬頭,工整地寫著“親愛的母親大人……”而此時,王琪的母親去世已有3年。
信中,王琪訴說了自己的近況和思親之情。讀完弟弟的信,王致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信去了母親的墳頭,讀給母親聽。
王琪最牽掛的,是自己的母親。但怕他傷心,親人們都回避了母親去世的消息。這一瞞,又是20多年。
直到2008年,王琪堅持想和母親通話。王致遠只好告訴弟弟:“你也不想想,咱們啥年齡了,你覺得母親還會有機會和你通話嗎?”電話那頭,王琪久久沉默。
30多年來,依靠書信和電話,王琪保持著和家人的聯系,也更努力地為回家做著各種努力。
2012年,事情出現了轉機:經向中國駐印度使館求助,王琪的情況得到使館方面高度關注。因已時隔多年,王琪無法提供任何身份證明,使館迅速與國內相關部門和親屬核實并確認了他的身份。
2013年5月,王琪終于拿到了自己的中國護照。為幫助王琪回國,中國駐印度使館一直與王琪一家和印度政府保持溝通,為他爭取出境許可。今年春節(jié),得益于媒體的報道,王琪回家一事得以加速推進。
2月10日,王琪獲得離境許可,并可隨時返回印度。中國駐印度使館則為其印籍家屬發(fā)放了“兩年多次往返”的探親簽證,方便往來。11日,滯留印度54年的王琪帶著兒子、兒媳及孫女,搭乘飛機回到了老家陜西。
歸來的王琪,已是耄耋老人,白發(fā)蒼蒼。這個曾因想家,常常在夜晚淚濕枕頭的游子,終于聽到了鄉(xiāng)音、感受到了鄉(xiāng)情,吃上了熱騰騰的手搟面。
此時,經歷了世事變遷的悲歡離合,王琪的老家——乾縣薛錄鎮(zhèn)薛宅南村,雖然昔日的老宅已成為耕地,但村頭的老槐樹卻依然佇立。鄉(xiāng)親們早已打掃好街巷,鑼鼓秧歌隊也在加緊排練,一切都在等候著游子的歸來。本報咸陽2月12日電
編輯:梁霄
關鍵詞:滯留 印度 老兵 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