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軍民融合升級:民企“參軍”迎來新風口
用3D打印技術,能打出一個巨輪嗎?這個看似天方夜譚的疑問,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這個技術的關鍵點之一,船體外型打印已經初步實現。一年前,山東碩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武漢理工大學、江南造船集團合作研發的6000噸級SKWB-2500船舶大型三維數控彎板機已經獲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碩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雖然只是一家年營業額不到億元的小企業,但它在機械領域已經深耕26年。
山東碩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焦和桐介紹說,這個系統能實時自動檢測、控制,具備學習和智能功能,“用戶使用很方便”。
據了解,作為軍民融合大潮中的一朵浪花,這個山東省自主創新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如今已取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并獲得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歐盟的專利授權。
全國政協委員、江南造船廠總工程師胡可一說,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造船業和海洋裝備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調結構為主線,突出提高有效供給,我國才能實現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的轉變。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一位專家評價說,這項技術基本解決了三維曲面船體外板冷壓及自動成型的世界性技術難題,再一次證明軍民融合的前景,不可限量。
2016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是中央層面軍民融合發展重大問題的決策和議事協調機構,統一領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負責。
新華社引用業內人士的觀點評價說,隨著機制和政策法規體系的健全完善,軍民融合正從初步融合上升至深度融合。
融合之路
“十三五”規劃綱要把《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單列成篇,明確強調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工信部《促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較為健全的軍民融合機制和政策法規體系,軍工與民口資源的互動共享基本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副所長董勝波提出,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可以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長期以來,我國軍工科研體系和市場的距離比較遠,市場化水平比較低,其實軍工體系下的優質資源很多,可以用來開發很多好的民用產品”。
比如將航天領域的空間交會對接雷達技術應用于手機的精確定位,以改善目前GPS技術在室內精確定位方面的功能空白。
同時,董勝波強調,由于市場的巨大推動力,我國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民用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完全可以轉為軍用,促進軍用技術的發展。
有統計顯示,高分系列衛星成功發射,已經在國土普查環境監測等18個行業1100多家單位得到應用,北斗導航已經有200多個不同產品,應用在漁船、汽車甚至快遞送貨的自行車上,產值超過1000億元。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認為,根據國防科工局制定的相關數據管理規定,嫦娥三號任務科學探測數據已陸續向全球開放共享,這對世界各地人們認識月球、在月球上看外空很有幫助,這也是軍工科技惠及人民的重要體現。
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介紹,2016年首發的“長征五號”火箭應用了247項先進核心技術,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25噸,是現役火箭的2.5倍以上,大幅提升了我國自主進入空間的能力。它配備的三種全新大推力發動機,分別摘得我國“最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最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和“比沖性能最高的火箭發動機”三個桂冠。這些前沿技術的突破,能夠更好地推動我國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新裝備等基礎工業跨越式發展。
在軍民融合模式上走得最遠的是美國。據國內某智庫發布的研究稱,全球獨角獸級別的企業中,硅谷有90家,中國中關村有40家。除此之外,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超過10家。其中,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硅谷第三大獨角獸企業Palantir公司。這家企業2004年才成立,2016年折估值已經超過200億美元。它的業務是以大數據技術為核心,為CIA、FBI等美國軍方和保密機構開發軟件,為客戶提供大數據分析和信息搜索,在美國反恐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民企急行
業內專家介紹,軍民融合分為三種類型,寓軍于民(分擔國防支出、提升動員能力)、以民促軍(提升軍品研制效率、降低成本)和以軍帶民(軍用技術民用化、助力國民經濟建設),“軍轉民”和“民參軍”則是構成軍民融合的兩大產業模式。
所謂“民參軍”,通俗來講就是民營企業參與軍工行業建設,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進入軍用產品、技術市場。二是進入軍工資本市場,比如參與國有軍工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或合資合作組建新的股份制項目公司。三是進入軍工人才市場,各類民營科技中的人才應聘于軍工企業。
有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初,我國有1000多家民營企業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比“十一五”末期增加127%。
事實上,有志于參與軍工的民營企業絕不止這個數。
農歷雞年新春之前,全國政協委員陳志列就已經開始準備2017年全國兩會提案。
其中一個關鍵詞就是“軍民融合”。
陳志列創辦的研祥科技集團,在2016年底入選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培育)企業名單。全國共有60家企業入選。
在國內工控行業中,研祥科技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集特種計算機研究、開發、制造、銷售于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企業,是唯一一家入選示范企業名單的企業。
陳志列提出,現在國家政策進一步升級,下一步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就是進一步暢通民營企業進入軍工領域的渠道。“建立軍隊、軍工集團考察民營企業真正實力的有效機制,進一步完善信息交流機制”。
陳志列的另一個身份是全國工商聯科技裝備業商會會長。
這是一個有直屬會員企業近3000家的商會,促進軍民融合是商會的重要使命。
2005年,國務院下發《關于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后,激發了民營企業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的熱情,在全國工商聯、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的支持下,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泰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代放,全國政協委員、深圳研祥科技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啟明星辰信息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望佳等國內知名企業家發起組建了全國工商聯科技裝備業商會,并于2007年2月8日正式在北京成立,黃代放當選為商會一屆理事會會長。2012年6月18日,陳志列當選為商會二屆理事會會長。
目前,該商會在上海、四川建立了省級科技裝備業商會,在青島、寧波、湖州、淄博、綿陽、德陽等城市建立了市級科技裝備業商會,北京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聯盟以團體會員形式加入了商會,商會還建立了電子信息裝備專業委員會。
民企參軍正在成為一股潮流。不過,這個過程注定有許多問題需要一步步解決。
僅以軍民融合較為緊密的船舶制造業為例。
胡可一介紹說,我國造船業和海洋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現象存在很長時間了。從2003年開始到2007年,全球新船訂單量逐年劇增直接誘發了造船產能急劇擴張,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發展經濟需要,積極招商引資,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和推動民資、外資造船項目,助推了造船和海洋裝備制造業產能的過度增長。但造船自身的特殊性,一般是以銷定產,有訂單才會進行生產,裝備制造業必然會有一定的過剩比例,這讓一些民營造船企業在2008年開始的全球行業低谷到來時頗為被動。
為此,胡可一建議,民企進入軍工行業要做好充分調研,同時,建立和完善協同創新機制,促進軍民科技相互支撐和轉化,增強先進技術、產業產品、基礎設施等軍民共用的協調性。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融合 軍民 技術 科技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