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每逢佳節胖三斤 五招擺脫節后綜合征
春節假期結束了,無論是出門游玩還是走親串友,過度的休息、聚會、上網、看電視、暴飲暴食等讓我們的身體開始變得疲乏,不知不覺假期就結束了,反而感覺自己更是疲憊不堪,這其實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節后綜合征”。面對長假后的身心出現的種種情況,我們也該節制一下自己,俗話說:“每逢佳節胖三斤”,下面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個小妙招,幫助大家盡早擺脫“節后綜合征”,盡快投入工作!
那么這些節后綜合征,你有嗎?
1. 睡眠紊亂,精神萎靡
表現:玩樂過度,甚至通宵喝酒打牌,不給身體充分的休息時間,打亂了人體正常的生物鐘,造成自主神經系統紊亂,“睡眠紊亂”就會找上門。
2. 代謝紊亂,消化不良
表現:胡吃海喝,身體攝入過多的高脂肪或熱量高食物,加重腸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
3. 神經性厭食
表現:假期往往出現一天不停嘴的現象,吃多了,就容易撐著,引起神經性厭食。
4. 退潮憂郁征
表現:在高度興奮、高度熱鬧的節假日過后,又回歸到平靜的、日常的生活,因而感到孤單、抑郁、無聊等征狀。
5. 眼睛不適,頭重腳輕
表現:假期沉溺于網絡,只覺得頭重腳輕,眼睛發干,澀痛不適,看東西發花,還成了雙影。
6. 疲憊燥熱,旅游后遺征
表現:旅途勞頓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體力,人體的免疫力降低,有些人會有全身燥熱、感冒發燒、角膜發炎等征狀。
7. 恐懼上班
表現:連續幾天吃喝玩樂,很多人到了上班第一天還有些不適應,一些上班族甚至對上班懷有恐懼的心理。
節后綜合征易患人群:
工作狂型
這類人日常工作生活都是快節奏,忽然放長假休息下來,就像汽車開足了馬力忽然急剎車一樣。他們放長假往往呆在家中無所事事,感到焦慮煩躁,愛發脾氣等等。
恐懼上班型
這類人放假休息了很長時間,該上班的時候往往有逆反情緒。他們會以各種理由如請病假、事假、倒休等想多休息幾天。如果不能多休息的話,他們會在臨近上班時提前感到焦慮不安、失眠煩躁等等。
不適應工作節奏型
這類人休息了一個長假,開始工作后猛然間面對快節奏、大工作量的生活時感到非常地不適應。本來應該在休息了一段時間后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相反,他們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常犯一些錯誤,要很長時間預熱才能恢復到放假前的工作生活中來。
疲勞過度型
這類人往往喜歡旅游,交際應酬,在長假休息期間會外出旅游,甚至參加野外探險,深入荒漠等活動。本來很長的一段休息時間,他們反而會更加疲勞。開始工作后又不能得到良好的休息,會出現身體和心理的不良反應。
節后該如何調節養生
1. 前三天不宜安排高強度工作
很多白領一收假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計劃中,這會增加焦慮感,加劇節后綜合征的征狀。上班前三天,盡量安排一些計劃性、交流性質的工作,可以給到一個緩沖調整的時期。
2. 生活作息提前調整
聚會等會提高我們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導致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所以,收假前一天應“靜下來”,避免高強度應酬,在家休息,吃些清淡的飲食,新鮮的水果,聽些輕音樂,晚上早睡。收假后,可以進行運動量相對大的運動,比如快跑、游泳,可以幫助身體消耗一些能量,重新獲得元氣。
3. 保證8小時睡眠精神足
長假期間,大多數人都打亂了以往的作息時間,這樣難免因睡眠不足以及過于興奮而造成的失眠。節后上班前后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睡眠時間要保證在7至8個小時左右。但也不要為此而過早上床,這樣有可能造成對睡眠自身過于專注,導致大腦興奮而失眠,應該恢復以往的作息時間,等到有困意的時候再上床。
4. 及時清理腸胃
節后飲食調節方面,應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過冷、過硬、過辛辣的食物,減輕腸胃的負擔;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和含有豐富蛋白質與維生素的食品;每天多飲用熱茶、活性水或純凈水,適當控制零食,以便緩解身體的疲勞感;如假期攝入過多煎炸、上火的食品,可以適當喝點涼茶,但若假期吃了過多冷凍食品,可喝點姜湯,以調節胃腸的平衡。
5. 開車時候莫煩躁
春節假期,不少人選擇與家人一起自駕出行或回家探親,許多城市都一下子變得空曠,道路自然也暢通許多,可過完了年人群一下子又都回歸,難免造成交通不便,開車的朋友千萬不要煩躁,不要用過年時候的交通狀況與年后的作對比,以免產生反感、焦慮情緒。
>>>鏈接:節后安全清腸法
如果過節期間煎、炸、烤、涮類的食物吃得不少,或許早已上火、起痘,清清腸還是有必要的。
1. 早餐喝咖啡、補鈣質
在早餐前30分鐘喝一杯咖啡,可有效控制食欲,讓你只吃以往食量的75%就感覺飽了,并且還能將脂肪燃燒的速度加快5%。每天攝入600毫克劑量的鈣質,其中早餐和午餐各300毫克,可以幫助你的身體加快脂肪的消耗。
2. 飲酸梅汁
酸梅中富含花青素,這種物質可以幫助身體有效地排出脂肪和毒素。上衛生間前喝一杯酸梅汁,你身體的“清潔”程序就能大大加速,肝臟也就能將你體內那些可能引起肥胖的物質迅速而徹底地排出體外。
編輯:趙彥
關鍵詞:每逢佳節胖三斤 節后綜合征 易患人群 調節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