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六十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六十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中華老字號:從市場來,到市場去
“在有重農輕商觀念傳統的舊中國,中華老字號能夠存續發展,實屬不易。”1月12日,全國政協“提升中華老字號品牌質量”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劉凡常委的這句開場白,仿佛讓與會者通過歷史的風雨,看到了“同仁堂”“狗不理”“王星記”“全聚德”這些中華老字號品牌背后,那一個個通過創業拼搏、贏得市場青睞的企業奮斗史。
正是對誠信、品質、工匠、創新的默默堅守,這些百余年來的市場贏家們———中華老字號被賦予了可貴的文化價值和歷史積淀。
然而,老字號到底不是文化產品,它時時刻刻要迎擊市場的挑戰。
“調查顯示,商務部認定的1128家中華老字號企業中,發展勢頭良好的占40%,持續穩定經營的占50%,但仍有10%的企業陷入發展困境。”商務部副部長房愛卿的數據介紹道出了市場的冷峻“一面”。
中華老字號企業,仍然是企業。劉文偉委員身為天津達仁堂的掌舵人,認識清醒:“是企業就要尊重市場規律。”
“目前,中華老字號企業中,有一些是‘僵尸企業’。”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張健深諳老字號的發展狀況,她還提到,現在有很多企業在積極努力并呼吁要求通過認定,加入中華老字號的“行列”。“哪些該退出,哪些該準入,這要靠市場去甄別。”張健說。
“中華老字號歷經百年,誠信、品質、創新的商業精神,在克服誠信缺失、品質低下的市場負面效應方面,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張海濤常委所闡釋的老字號的精神作用,引出了張連起委員對老字號企業,政府要扶一把的觀點。
“怎么扶?”“先分級分類。關系到文化基因的,必須保護;有進一步發展空間的,可以幫扶。”張連起繼續建議。
還有一些始創產品不再被市場接納的老字號技藝,又該怎么辦?劉凡常委舉的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天津老美華是一家中華老字號企業,每年為特定的客戶生產三寸金蓮鞋,雖然工藝精美,奈何市場漸漸不再需要。“今年生產100雙,明年呢?后年呢?”
“這樣的老字號技藝,已經脫離時代的需求,可以進入博物館了。”張連起委員和大多數委員的觀點一致:最好的安置,就是順應市場規律。從市場來,到市場去,才是中華老字號歷久彌新的生命真諦吧。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老字號 市場 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