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入選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2017年01月12日 09:31 | 來源:遼寧日報
分享到: 

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志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在此次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了2016年中國六項考古新發現,遼寧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入選,這是我省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項目首次入選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該項目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龍城區博物館聯合發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說,半拉山墓地無疑是研究遼河文明起源的重要對象,推翻了牛河梁只是祭祀圣地這一假說。這是紅山文化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也是文明起源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這是我們一直欠缺的材料,填補了空白。近乎完整地揭露了紅山文化早晚兩個時期的地層關系,解決了一直疑慮的墓葬文化的問題。為研究紅山社會結構變化、文化內涵、區域文明進程以及經濟社會、玉雕工藝、玉料來源、資源控制等提出新問題,入選中國考古六大發現是實至名歸。

200余件出土遺物對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有重要學術價值

2014年至2016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朝陽市龍城區博物館對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通過三年發掘,共清理墓葬78座、祭壇1座、祭祀坑29座,出土遺物共計200余件,主要有陶器、玉器、石器等,其中玉器140余件。

出土的陶器器形以筒形器為主,有少量的器座和塔形器,有少量夾砂黑褐陶的筒形罐、缽等。石器以打制為主,少量采用磨制和壓制,器形有斧、鉞、鋤、鏟、鏃、飾件等。玉器出土數量較多,保存較好,形制規整,制作精美,器形較豐富,有龍形墜、鳥形墜、斧、玉料、玉芯、環、鐲、耳墜、珠、方璧、雙聯璧、三聯璧、三耳璧、獸首形柄端飾等。

同時還出土了14件雕刻精美的陶質、石質人像,部分頭像體量較大。其中一個雕刻精美的人像,其材質屬于砂巖質,表面風化,有一層土沁。面部輪廓清晰,雕刻風格寫實。頭像頂部微凸,應為佩冠,頭頂有攏冠帶飾垂向腦后,耳部雕成半圓形,浮雕柳葉形眼,外眼角向上,顴骨突出,鼻凸起,呈三角形,淺雕兩鼻孔,吻部微隆,閉口,嘴角及下頜雕刻數道胡須。通長24厘米、寬5厘米至9厘米、高33厘米。

一座祭壇出土的遺物以陶筒形器、塔形器、器座等陶祭器為主,保存較差,無完整器物。在西壇墻外側發現三個保留在原位的筒形器,器底緊靠壇墻成排擺放。此外,在北壇墻外側發現三件石雕件,在壇墻內的活動面上出土了少量玉器和人像等。

墓地分為早晚兩期

從地層堆積角度看,半拉山墓地文化內涵較為明了,未發現其他時期的文化堆積層,但墓地的冢體存在著較為復雜的疊壓打破關系。從上至下可分為三層,根據墓地冢體地層堆積結構情況,反映出該墓地在營建和使用時間上經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變化,據此,考古工作者將墓地分為早、晚兩期。

冢體是由下部黃土堆積的土冢、上部石砌的界墻及外部積石堆積三部分組成。早期階段只見黃土堆積的下層土冢,在晚期階段的土冢之上,又出現了石砌的界墻和起封蓋作用的積石堆積。土冢是由人工用黃土在地表之上堆積而成的一個土臺,臺面較平整,平面近圓角長方形,界墻石多經人工打制,形制較規整,外端寬大,內端窄小,近似楔形。積石堆積主要是由青灰色的安山巖、少量白色石灰巖、黃色砂巖石塊組成,石塊個體差異較大,無人工痕跡,堆積雜亂。積石堆積主要集中分布于上層土冢東側和北側的界墻處,堆積較厚,可分為上下兩層,主要起封蓋和保護土冢的作用。其余位置的積石堆積規模較小,堆積較薄,僅見一層,個別為墓葬的封石。

墓地兼具埋葬與祭祀功能

從墓地結構與布局來看,該墓地經過了精心的規劃和營建,以石界墻為界,南部為墓葬區,北部為祭祀區。在冢體上進行的兩項活動產生了兩種遺跡現象,即墓葬和祭祀遺跡。

在清理的78座墓葬中,大多數人骨保存較差,少數保存較好,一些人骨上撒有一層紅褐色礦物質。墓室內只隨葬玉器,器形以玉璧和玉環為組合。共發現早期墓葬15座,未發現明顯分區。共發現晚期墓葬63座,主要位于墓地南部,在北部祭壇外圍也有零散分布。

根據墓葬形制和結構上的差異,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可分為土坑墓、石棺墓和積石墓三類。土坑墓均為長方形豎穴墓,不見葬具,人骨保存情況較差,隨葬品較少。其中一座土坑墓葬式為單人二次撿骨葬,人骨呈捆束狀疊放在一起,保存較差,大部分已粉化,可辨有頭骨、肋骨和肢骨等。墓主人為男性,下葬時年齡約45歲至50歲。在骨堆中近頭骨處,出土1件白色玉環。

石棺墓為墓地的最主要墓葬形制,多為南北走向,成行排列,分布較密集,存在疊壓關系。棺室四壁均為石板立砌,形制較規整,出土遺物較豐富。其中一個石棺墓的棺壁用黃色和青灰色石塊立砌而成,東端單層立砌一塊三角形石板,西端未立砌石板,南、北壁各單層立砌三塊大石板,石棺長1.80米、寬0.60米、深0.38米。棺底為三塊厚重大石板鋪墊,縫隙用小石塊封堵,較為平整。葬式為單人一次仰身直肢葬。人骨保存一般,整體形狀完整,未見頭骨,四肢骨和肋骨保存較好,盆骨已腐爛。人骨上覆蓋一層紅褐色礦物質。墓主人為男性,下葬時年齡約30歲以上。出土玉龍、玉璧、石鉞及獸首形鉞柄端飾四件遺物。積石墓數量最少,出土遺物較少。墓壙平面近長方形,為雜亂積石構成,壙壁不規整,壙底不平。墓壙殘長1.88米、寬0.75米。葬式為單人一次仰身直肢葬。壙內人骨保存較差。

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除埋葬功能外,還兼具祭祀功能。祭祀遺跡主要由祭壇、壇上建筑址及祭祀坑組成。早期僅見祭祀坑,晚期出現了祭壇。祭壇位于冢體北部界墻內,是整個墓地的最高點。是在上層土冢上利用石塊圍砌而成的一座近長方形的黃土臺,東西長13.8米、南北寬11.5米。墻石直接擺放在上層土冢上,僅壘砌一層石塊,未開槽。西、北壇墻保存較好,東、南壇墻保存較差,南墻僅存一塊石塊。墻石多經人工加工,形制較規則,呈楔形。西墻的一塊墻石上存有雕刻的符號。祭壇活動面經人工夯打,較堅硬,夯窩較大?;顒用嫔习l現有七個保存完好的柱洞,分三排排列,兩兩相對,在其中一對柱洞底部發現有大石塊做的柱礎石,七個柱洞平面排列呈長方形。活動面上發現有大面積的草拌泥紅燒土塊,推測應是建筑的倒塌堆積。

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被發掘的祭祀坑共29座。早期有15個,晚期有14個。有圓形、長方形、橢圓形三種,少數坑壁有火燒痕跡,晚期祭祀坑有打破早期祭祀坑的現象。29座坑祭遺跡平面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少數為長方形、不規則形。直壁或斜弧壁,少數坑壁經火燒,火燒痕跡明顯。平底或基巖底,個別坑底有人工抹泥痕跡。出土遺物較少,種類有陶器、玉器、紅燒土塊和動物骨骼等。

發掘歷時三年

據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項目考古發掘隊領隊熊增瓏介紹,該墓地位于朝陽市龍城區召都巴鎮尹杖子村大杖子組東北約600米的半拉山頂部,山勢較低矮、平緩,其平面近半圓形。半拉山周圍是由大凌河支流十家子河沖積而成的平地,視野開闊,整個朝陽市區盡收眼底,十家子河在朝陽市城北匯入大凌河。該墓地南距朝陽市區約8000米,北距召都巴鎮約1000米。

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是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的。首次發現時,該墓地已經被盜掘,遭到嚴重破壞。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后,2014年9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朝陽市龍城區博物館聯合開展半拉山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2014年9月至10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隊將墓地表土層清理完畢,初步確認了墓地的平面形狀與結構特征。2015年4月至10月,考古發掘隊主要清理墓地南部的墓葬和東北部的祭祀遺跡。2016年5月至12月,考古發掘隊主要清理了墓地南部的墓葬和北部的祭祀遺跡。2016年12月,該墓地田野發掘工作全面結束。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發掘工作共歷時三年。

考古成果

具有五大意義

遼寧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發掘,首次厘清了紅山文化晚期積石冢的結構、營建過程、功能分區等問題。該積石冢層位關系明確,為研究積石冢的修建過程提供了完整的材料,對于紅山文化埋葬習俗以及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考古成果主要體現在五方面:

這是一處性質單一的紅山文化積石冢墓地,根據出土人骨的碳14測年數據,經樹輪校正,距今約5300年至5045年,屬于紅山文化晚期。

該墓地層位關系明確,完整地揭示出紅山文化晚期積石冢以及墓葬、祭祀遺跡等營建全過程。

清理墓葬78座,其中包括1座中心大墓、20座土坑墓、55座石棺墓、兩座積石墓。這是紅山文化一個單體冢內發現墓葬數量最多的一次。

首次在紅山文化積石冢上發現建筑址,并有柱洞和礎石,推測建筑址具有祭祀功能。

墓地出土的各類重要遺物較為豐富,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出土玉器共140余件,這是在一個紅山文化單體冢內出土玉器數量最多的一次,其中玉璧數量最多、形制最豐富。發現了14件人像制品,既有陶塑像,又有石雕像。這也是在一個紅山文化單體冢內出土人像制品數量最多的一次。首次在墓葬中發現玉龍、玉璧與帶有柄端飾的石鉞為組合共出。首次發現玉斜口筒形器出土于祭祀坑內,為研究玉斜口筒形器的功能提供了新線索。首次發現帶有三個凸起耳的環形玉璧。出土的經過加工的玉料,則為研究紅山文化的玉器制作工藝和技術提供了實物資料。

何謂

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辦于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志社承辦,被稱為我國重大考古發現的展示舞臺和考古新進展的學術講臺,每年根據全國各地的考古情況,經過專家的嚴格評審后,選入六大入選項目。之后,由報告人在論壇主講發掘項目、過程、發現等內容,相關專家進行評議后再進行討論。

編輯:陳佳

關鍵詞: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 入選中國六大 考古新發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