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安徽霞間窯青釉小罐年代幾何
這件青釉卷口小罐(圖1),高8厘米,口徑8.1厘米,底徑5.9厘米。器物小巧,形如小缸,廣口,卷唇,圓鼓腹,假圈足。胎體很薄,胎質細膩而堅實,胎色青灰,通體內外均施青釉,釉面較為光潔,釉層薄而均勻,有開片紋,有脫釉現象,足底有粘砂,為入窯墊燒的痕跡。它是1971年安徽省績溪縣基建中出土的,后為安徽省博物館收藏,被鑒定為北宋時期安徽霞間窯產品,現展出于“安徽文明史陳列”中介紹安徽地方窯口的單元里。
圖1
霞間窯,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縣城西北約2公里的高遷鄉霞間村,因發現地而得名“霞間窯”。窯址分布在4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幾座土墩和小山斜坡上,那里丘陵起伏,窯址分布密集。該窯址發現于上世紀80年代初,1993年12月至1994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窯址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發掘,收獲頗豐,發掘出殘“龍窯”一座。所謂“龍窯”是指依傾斜的山坡而建的窯爐,最低一端為火膛,最高一端開有排煙孔,兩側置有若干個投柴孔和窯門,窯身全長可達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猶如一條火龍蜿蜒下山,故名“龍窯”。
圖2 績溪霞間窯遺址出土執壺
在這座龍窯及周邊,發現了大量的窯具和瓷器標本,其中窯具有窯柱、匣缽等,絕大多數器物用窯柱支燒,部分碗、盤用匣缽裝燒,碗與碗之門用托珠托起,痕跡明顯。發現的瓷器標本則以執壺(圖2)和碗兩大類為主,此外還有盤、盞、盆、缽、罐、瓶等,其產品主要以青釉瓷器為主,另有醬釉、黑釉瓷器,還有少量的綠釉瓷器,而它們的胎體均為青灰色。從窯址發現的器物及窯具分析,霞間窯是一處晚唐、五代至北宋時期的窯場。
在霞間窯址發現的標本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種柄上刻有銘文的執壺,如發現的幾件壺柄上自名有“頭色瓶”文字的執壺,還有很多柄上刻有“汪”、“周”、“牛”等署名的執壺,這類署名也大量見于窯柱上。近年來,還出土有柄上刻“千秋萬歲”吉祥語的執壺,從器型和釉色看,也應屬霞間窯產品。這類執壺器型的共同特點是喇叭口,長頸,瓜棱形鼓腹,圈足,一側置曲流,另一側置扁條形柄,釉色青中泛灰,光澤悅目。1982年,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錦屏山一座五代南唐時期墓葬中,就曾出土一件這樣的青釉執壺,故推知此類執壺年代應為五代時期。
最后,回過來看這件霞間窯青釉卷口小罐,胎質堅細、釉面光澤,器型圓渾,具有樸拙的美感。而罐高和口徑都僅有8厘米,其用途會是什么呢?筆者聯想到,越窯青瓷中有一些高僅10厘米左右的小執壺,很多研究者認為是古人廚房里用來裝醋或醬油等調料的鹵壺,那么這件卷口小罐會不會是廚房里盛放調味品的器皿,這有待于考古新發現給出答案。
編輯:陳佳
關鍵詞:安徽霞間窯 青釉小罐 年代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