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4500年前史前鳥雀陶塑被“挖”出
昨日在長沙舉行的2016湖南考古匯報會上,湖南史前文化考古成為會議最大熱點。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郭偉民稱,湖南澧陽平原和環洞庭湖地區依然是揭示史前湖湘歷史面貌的關鍵區域,本年度沅江赤山島舊石器遺址以及華容縣車轱山遺址、常德唐林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等的考古工作極大豐富了我們對該區域史前文化,尤其是石家河時期考古學文化面貌的認識。
沅江赤山島楊臘丘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現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據悉,2016年湖南文物考古共調查勘探了300多萬平方米面積,發現文物達1萬余件。
常德唐林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鳥形陶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長沙等三地“挖”出4500年前史前湖南歷史
考古學上的石家河文化,指的是距今約46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銅石并用時代。在歷史學的劃分中,這一時期屬“傳說”中堯舜禹征三苗的時期,因考古遺跡發現于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而得名。
2016年度,湖南省和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者分別在澧縣孫家崗遺址、常德唐林遺址及寧鄉羅家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大量石家河文化的典型器物。
澧縣孫家崗出土的陶塑人像,常德西洞庭管理區內的唐林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塑鳥雀和一只陶豬,寧鄉羅家沖遺址出土的陶豬及八角星紋陶紡輪,這三大考古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標本,均引起文物工作者的極大興趣。三處考遺址均被文物專家認定為屬于石家河文化,距今有4500-4200年歷史。
常德唐林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塑鳥雀圖片的展示,引起與會者的極大關注。因明年農歷新春為雞年,記者特意詢問該考古項目負責人王良智,本次出土的眾多鳥雀陶塑,是否證明在4500年前的西洞庭管理區就已飼養家禽,比如雞。王良智向記者表示,這些鳥雀并不能確認就是家禽,這些陶塑鳥雀器物的用途當為祭祀用品。但王良智也告知記者,史前鳥雀陶塑大批量集中出現,這在湖南尚屬首次。此外,西洞庭管理區,此前名為西洞庭農場,這里居民均為現代移民,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西洞庭管理區的最早居民,通過此次考古發掘,這里的人們認識到:其實早在距今4600-4200年前,西洞庭管理區這片土地就已出現過燦爛的文化。
澧縣孫家崗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陶塑人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赤山島文物可證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此的遷徙路線
益陽沅江赤山島因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也吸足了考古專家們的眼光。李意愿是負責赤山島舊石器時代遺址勘探和發掘的考古工作者。李意愿稱,在沅江赤山島前期發掘過程的調查中,他發現赤山島所在區域舊石器地點數量豐富,分布面積大,但每一處舊石器地點的石制品數量卻非常有限。發掘面積600平方米的楓樹嘴遺址出土500多件舊石器,發掘面積400多平方米的虎須山遺址出土200多件,楊臘丘遺址更是只有20余件。這些遺址和遺物的分布特點顯示出早期人類在沅江赤山島生存的特定適應性策略,體現了河流、湖盆環境下的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的棲居形態特征,估計當年生活在益陽沅江赤山島的先民采取的是一種環狀的頻繁遷居移動策略。
在傳說故事中,沅江赤山島,是西施與范蠡泛舟歸隱之地。這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當然會讓此地的文化歷史更顯厚重。
在匯報會上,分布在湘江支流靳江流域內的文物考古發掘也引起了長沙專家的普遍興趣。寧鄉縣大屯營鎮獅北村漢代墓群以及洋湖濕地公園宜家工地漢代戰士墓群,均分布在靳江流域范圍之內(本報此前均有詳細報道),因此,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贊認為,靳江流域的漢代墓葬群的分布,可能與漢代長沙河西生活的家族群落的分布存在某種關聯。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何旭紅認為,2017年,應當對靳江全流域的墓葬分布進行調查和研究。
編輯:陳佳
關鍵詞:4500年前 史前鳥雀陶塑 被“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