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饒瓊娟:關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考

2017年01月05日 13:51 | 作者:饒瓊娟 | 來源:海南日報
分享到: 

在去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而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則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的升華。我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必須準確把握這一基本原則,不僅要充分認識法治和德治各自的獨特地位和功能,而且要深刻認識法治和德治的內在聯系,始終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著力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更好地使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法治是他治、他律。“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人性中惡的因素是不可能單靠教化解決的,離開了有效的他律作保障,個體的自律是難以實現的,也是靠不住的。特別是對于掌握一定權力的人來說,如果沒有健全有效的他律,疏于監督和管理,就必然會產生腐敗,這是被無數事實反復證明了的一條鐵律。法治就是為了抑制和懲處人性中惡的因素,維護和增強人性中善的因素所發明的一種社會機制。懲惡揚善,正是制定和實施法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法律的基本特征,一是它具有國家意志性,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二是它具有國家強制性,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于公民而言,它是外部力量對個體進行的剛性約束,也就是他律,是一種不可違背的強制力,是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違背了,逾越了,就要受到懲罰,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對于社會而言,它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是維護社會有序運轉,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經看到人們的道德面貌、道德思想和道德素質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儒家思想認為,用行政命令去實施領導,用嚴刑苛罰去整治民眾,民眾雖然會因為畏懼而求免于處罰,但是卻不知道違反法律是可恥的。因此,他們就不可能在內心中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防,而只是力求逃避法律的懲罰,甚至想方設法去鉆法律的空子,一犯再犯,從而陷入邪惡的深淵。用仁德去引導民眾,用禮樂去教化民眾,民眾就會有廉恥之心,而且會收到人心歸服的效果。

德治是自治、自律。“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人的進步,是修身克己、棄惡揚善的結果。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是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棄惡揚善、革故鼎新的結果。德治著眼于弘揚人性中善的因素,強調教化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教化是使人棄惡揚善,強基固本的基本途徑。孔子的仁愛思想最可貴的價值,是并不僅僅主張以孝為本,親親為大,而是抓住“孝”這個根本,對人進行教化,使人超越自我,實現從親親到愛人,再到愛天下萬物的人生境界升華。這種博大的人文情懷,正是孔子學說、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馬克思曾經說過:“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道德屬于社會意識形態,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以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是與非、好與壞、榮與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基本范疇作為評價人們行為的標準,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形成一定的信念、價值觀、習慣和傳統,從而引導人們對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思想和行為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道德并不是超自然的、先驗的或主觀自生的東西,而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又對社會存在有著巨大的反作用。無論是對于一個民族或國家,還是對于一個人來說,道德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種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它是人類前進的目的地;作為一種思想境界和內在力量,它是人類前進的“發動機”;作為一種價值標準,它是人類前進的方向盤;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它是人類前進的交通警。因此,我們說德治既是治國的手段,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目標恰如其分。

綜上所述,法律與道德,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其作用與表現是各不相同的,否則它們就沒有必要作為兩種不同的規范體系而存在。如果說道德在本質上屬于自律性規范,其功能重在“揚善”,那么法律在本質上屬于他律性規范,其功能重在“抑惡”。道德作用的發揮最終靠行為主體的內心信念、道德觀念和良知,即道德只對講道德信奉道德的人起作用,而對那些沒有任何道德觀念的人則很難發揮作用,一個無任何羞恥心、良知感、善惡觀的人,即使面對紛至沓來的批評、遣責仍會我行我素。因為社會不可能強迫人們遵從道德,更不會采取外在強制措施去懲罰違反道德的人,所以道德只能約束具有善良意志的“善人”,而對那些沒有任何道德意識、惡貫滿盈、良知喪失殆盡的“惡人”是很難起到規范作用的。這就是“德治”的局限性。

“依法治國”理念的提出及深化,繼承了我國古代法家思想精華,又以現代法治理念為指導,以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為核心,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取向,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基本原則,以法律的至高無上權威為根本要求,以監督制約為內在機制,以自由平等為理想追求的法治。使得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達到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

依法治國必須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我們今天所說的新型社會主義“德治”觀,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重視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作用,強調選拔干部必須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義的基礎上,使“德治”與“法治”互相補充,并行不悖,共同維護和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德治”。

作者: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 饒瓊娟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饒瓊娟 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