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臺灣藝術家于湧的金沙江情緣
中新社昆明1月2日電 題:臺灣藝術家于湧的金沙江情緣
中新社記者 馬騫
一截朽木,一塊頑石,在他手里卻變成了可以碰撞出美妙火花的小物。2日,新年伊始,臺灣藝術家于湧在位于昆明的工作室“綠雪齋”里,搗騰別人眼里的“破舊”玩意兒。這些來自金沙江畔的“破爛兒”都是他的寶貝。
于湧祖籍山東,出生于臺灣,從小喜歡藝術,他自幼學習石雕藝術,并師從李霖燦、吳平、官大欽等多年。1989年至1998年之間,受恩師影響,他數度往返于麗江與臺灣之間。1998年,他因證件丟失補辦的機緣,認識了納西族女子習梅英,覓得良緣,開始長居麗江。除了收集民俗民間舊器,于湧最迷戀的便是麗江豐富的木頭和石頭創作資源。2000年起,他開始致力于金沙江雅石、殘陶與木雕、金屬等多種元素相結合的藝術創作,成為“民俗舊器的守護者”、“麗江拾荒者”。
“藝術的價值不在于作品的增值與否,不在于你的刀法多好、手藝多優秀,而在于是否能打動人心。”于湧說,2006年,他在金沙江畔淘到一件像極了臺灣地圖的石頭,加以雕琢后,創作了《寶島臺灣》。作品由一塊包括臺灣寶島及周邊島礁在內的臺灣地圖紋路的天然金沙江石,和精工雕刻而成的木制底座構成。一般賞石以立放居多,于湧把石頭平放,四邊雕刻海水鰲龍,更具巧思。天然石上的寶島臺灣形狀,清晰可見,自然天成。2013年,這件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
數年來,于湧利用金沙江畔的舊物件,創作了無數作品,呈現了獨特視野下的藝術云南。“在我眼里,這些作品是我的良師益友,也是金沙江給予我的恩賜。我從那里汲取養分,感悟藝術與人生。”于湧獨特的藝術作品在多個場合進行了展示,也多次獲獎。
“沒有什么能比得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類永遠只能向它學習。順應自然、敬畏自然。”于湧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僅具有表面的指征意義,更蘊含生活哲理。在他看來,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并不矛盾,“藝術說到底不過是表達作者的心靈感悟與世界觀的媒介而已,它更多時候是在訴說作者自己的故事和心思。”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臺灣 藝術家 金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