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觸摸“你我他”的期待與信心
回望2016年,我們的航程正通向廣闊藍海。
首都北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隆重召開。新常態、新理念、新實踐,標注著中國經濟新方位……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
經濟前景究竟如何?持續向前的動力何在?普通百姓的感受是一桿秤。今天,我們選取一組來自基層一線的言論,從中觸摸到的期待和信心,正是中國經濟更上層樓堅實的依靠、堅強的保證。
——編 者
突破束縛,農村經濟也有春天
慕名到一鄉村旅游,眼界大開。在干凈整潔的小村,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早已不見。
原來,他們成立了綜合性農業公司。公司把新的生產要素注入農業,使這個傳統的第一產業,變成了一、二、三產相加的產業,由純粹出售農副產品,發展到初步加工、體驗采摘、觀光旅游、餐飲服務等,擴展了產業增值的空間,群眾不出村就能致富增收,而且還吸納了近百名大學生來村莊就業創業。
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于創新。互聯網時代,生產要素的重組,給了傳統產業無限的創新可能。突破傳統產業的束縛,是創業創新的關鍵,必將催生一大批效益更高、質量更好的新業態,成為未來中國經濟輝煌的亮點。
——河南何冠軍
煤炭行業,變革轉型才有曙光
今年以來,隨著煤炭價格企穩回升,身處煤炭行業的我,看到了煤炭經濟的曙光。不過,這道曙光不僅僅來自價格的回升,更來自行業深層次變革帶來的信心。
我居住的地方有一處煤礦,在三年噸煤價格下降314元的情況下,成本也降了319元。為啥成本下降速度能夠跑贏煤價?在科技降本方面,開展“設計再思考、系統再優化”,實現了原煤皮帶化運輸,封閉閑置巷道16000余米,降低投入2.5億元。在精煤增收方面,改造旋流器,提高分選精度;安裝TBS粗煤泥回收系統,從煤泥中再提取精煤,精煤產率從39.2%提高到54.2%,保證了礦井利潤。
表面看,是在“一降一增”中擴大了效益空間;實質上,卻代表了未來煤礦轉型發展的方向,就是向科學管理要效益。既要在生產運輸環節實現自動化、高效化,又要在產品開發方面實現精益化、綠色化。我想,這才是煤炭行業乃至所有行業轉型的方向。
——江蘇成誠
智能服務,孕育全新的增長點
中國經濟走勢是每個中國人的利益關切,群眾鮮活的體驗是中國經濟宏觀敘事下的時代注腳。
回顧2016,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服務業智能化進程加快。公寓樓下的快遞已經實現了電子自助取貨。去年“雙十一”快遞點前人滿為患,而今年“買買買”金額不斷攀升的同時,快遞卻開始了“瘦身”步伐,流程簡化,一個包裹一個密碼柜,憑借密碼就可以輕松取貨,快遞安全性提高了,顧客體驗變好了。
不只是快遞,2016年我們看到了汽車、醫療、養老等更多服務智能化的提速與規范的建立,不僅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有效率、有創意,而且還給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動力轉型時期,我們需要更多新動能的異軍突起、傳統動能的轉型升級,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躍上新臺階。
——浙江何佳
轉變思路,幸福不會遙遠
我工作在東北的一個縣城,切身感受到經濟轉型期的陣痛。某些政府事業單位拖欠工資與補貼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街上逛,總能看到一些商鋪“黃了、甩了、不干了”的廣告。面對人口流失、財政赤字、剩余勞動力就業等眾多問題,當地領導干部苦思出路,但一些“難解的方程”著實不好求解。比如,招商引資進來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一旦撤出,就會造成較大損失和人員再就業問題,而資金緊張的時候多數只能依靠土地抵押來解決。地方發展如果只吃存量沒有增量,多少都不夠吃。
放眼許多地方的成功轉型,比如貴州抓住互聯網時代的機會,用創新思維變劣勢為優勢,發展大數據產業實現后發趕超。我在想,只要領導干部轉思路改方法,跳出依賴自然資源、發展思維粗放的原始狀態,促使縣域經濟更好實現“互聯網+”,找到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就會走向幸福和富強。期待這一天不會太遠。
——遼寧張鈺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16日 05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期待 信心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