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文藝高峰必然扎根中華文化中國現實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上的重要講話引發(fā)強烈反響。與兩年前的文藝工作座談會相呼應,這篇講話再度著眼現實、著眼未來,為當下中國文藝發(fā)展指明前進方向,殷切寄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藝高峰層巒疊嶂。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盡管高峰風景各有千秋,文藝體裁各有特色,卻莫不是生長在當時文化繁榮的“高原”上,莫不是扎根在百姓生活的土壤里。《詩經·國風》收集了各地民歌,白居易作詩求“老嫗能解”,《水滸傳》《紅樓夢》等首先在坊間名聲大噪。這些傳世之作都是當時時代場景的精彩寫照,他們豐富了中華文明史,不斷將中華文藝發(fā)展推向新高度。
今天,中華民族走到了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華大地上的火熱實踐豐富多彩,文化發(fā)展繁榮景象蔚為大觀。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卻遲遲突破不了有“高原”無“高峰”的瓶頸。原因何在?一是太浮躁,一些創(chuàng)作者一味追逐熱點賣點,坐不下來、靜不下來,當然只能收獲“快消品”;二是很多作品缺乏立得住的“核”,觸及不到人的精神世界,有的干脆是非不分、善惡不辨,迎合庸俗媚俗惡俗,甚者不惜過度渲染黑暗面以博眼球。經典之所以歷久不衰,原因恰在于不管是直抒胸臆還是反諷戲謔,它都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是正能量的傳播,是扎根現實、精心打磨而來。
當高樓大廈在中國大地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峰也應該巍然聳立。環(huán)顧古今中外,大概沒有哪個時代如今日中國一般,幾乎濃縮了人類社會可能發(fā)生的一切變化,處處都有振奮人心的精彩故事。神舟飛天、蛟龍潛水、天眼探宇,人類認知的極大拓展助推創(chuàng)作的廣度和深度更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不斷,變革蘊含的創(chuàng)作素材取之不盡;互聯網發(fā)展日新月異,技術手段不斷更新,創(chuàng)作方式更為多樣。可以說,如經濟社會發(fā)展一般,中國文藝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繁榮盛景,無論哪一種創(chuàng)作都能找到肥沃而厚實的土壤,廣大文藝工作者完全有條件在自己的領域內筑起高峰。多種文藝體裁高峰疊起,這才符合當下中國現實。
文化傳播的全球化時代已經到來。在這個東西方文化空前碰撞、多元傳播空前交融的場景里,我們背靠五千年的滄桑文明,腳踏三十多年的改革發(fā)展成果,當有足夠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不是空說大話,而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東西來,以優(yōu)秀的作品來支撐。在這一過程中,尤須力戒不加辨別地以洋為尊,漂浮在自身現實之外,游離于民族精神之外。“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始終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創(chuàng)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我們才可能堆筑文藝界的“珠穆朗瑪峰”,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如何從“高原”邁向“高峰”?兩年時間過去,這一時代之問的答案愈發(fā)清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們期待更多文藝工作者立下傳世之心寫出傳世之文,去成就自我、實現價值,在中華史詩庫里寫下我們這一代人的精彩。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文藝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