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努力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聯十大、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引發熱烈反響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努力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聯十大、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引發熱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牢記使命、牢記職責,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同黨和人民一道,努力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11月30日上午開幕的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四點希望。
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次講話與他兩年前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一脈相承,再次吹響了全國文藝界以文化自信為底氣和底蘊、以偉大靈魂和作品攀登文藝高峰的進軍號角。
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深有感觸地說:“習總書記把文化的力量提升到了新高度,為新時代的文藝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指南。他提出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強烈共鳴。
“漢語是表現力最豐富的語言,能用漢語進行創作是我們中國作家的幸運,為此我非常自豪。”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說,不論是創作小說、散文、詩歌或者其他藝術形式,如果離開了中國文化的根基,就沒有了靈魂。只有扎根腳下的土地,創作才能站穩腳跟。
在作家陸天明看來,文化自信首先要解決態度問題。“你愿不愿意愛國,愛民族,愛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如果你愛,你就愿意去接近、服務他們;愿意讀好中國這本書,就能讀到精妙之處。習總書記提到要樹立正確歷史觀,一些人對中國土地沒有感情,何來歷史感?滿腦子舶來品,何來文化自信?要真正從心里產生感情,看到中國正在發生變化,有了愛才會慢慢了解、接近,才能提供中國新模式、新成果、新經驗給世界。”
“習總書記提出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軍事文藝不能滯后于現實生活。”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副團長楊笑陽說,我們應密切跟蹤改革強軍偉大實踐,深入部隊一線和演訓現場,及時深刻地講好強軍故事,傳播強軍聲音,凝聚強軍力量。
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
“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令很多文藝工作者聯想到自身的創作實踐。
2015年,中國人民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吉林省文聯副主席曹保明和他的同事們終于完成《抗戰老兵口述史》。“起初我沒有信心,覺得這些老人最小的已近90歲,最大的105歲,他們還能講述嗎?可是,當我和志愿者來到他們面前,我被徹底震撼了!有一位老兵已去世三個月,他的家屬、村民拉著我們講述;還有一位在接受采訪十天后過世,我們在追悼會上講述了‘老兵不死’的故事……”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主席助理、詞作家宋青松回想起自己含淚譜曲的經歷——“在前往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一線采風的過程中,我們與農民攀談、與移民干部交流,聆聽了許多感人的事跡,其中有個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基層干部的事跡給了我靈感。創作短短一百多字的一段歌詞,我三度落淚。今后,我還要繼續用音樂為百姓塑像。”
多年來,以報告文學見長的軍旅作家徐劍寫過青藏鐵路,寫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浴火重生,他的寫作始終秉持“三不寫”原則,即沒有走到的地方不寫、沒有聽到的不寫、沒有看到的不寫。“要拜人民為師,不能以俯視的姿態看待人民、看待生活。只有如此,才能把握好這個時代,寫好這個時代,寫出人們在這個時代的歡樂與憂傷,寫出他們真實的體驗。”
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不斷推進文藝創新、提高文藝創作質量,努力為人民創造文化杰作、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習總書記對于“文化創新”的勉勵與期待,引發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思考。
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結合民間文藝的創新發展,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說,要進一步分析處理好保護、傳承與創新、衍生的內在關系,在保護上,突出原汁原味,續存文化根脈;在傳承上,兼顧個體與集體,全面構建傳承體系;在創新上,扎根當代生活,重塑民間文藝活力;在衍生上,積極探索跨界融合的多元發展路徑。
“說書就是把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故事像采擷珍珠一樣串聯起來。”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劉蘭芳說,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充滿趣味的故事,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評書人的責任與擔當。
“一味標新立異、追求怪誕,不可能成為上品”“要克服浮躁這個頑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讓香港特邀代表、編劇何冀平深有感觸:有一些作品,幾個編劇一湊,半年不到就拍出來了,票房也還不錯。但我們都明白,這樣只追求視覺沖擊力的作品,難有生命力。
當今時代,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等不斷涌現,改變了傳統的文藝創作模式和傳播方式。愛奇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龔宇說,缺少能懂新的用戶需求、又能把握文藝作品價值導向的創作者,是創新的最大瓶頸。加強針對新形態藝術作品需求的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
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既是希望,又是警醒。
中國舞協主席馮雙白說,文藝工作者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師,我們要高舉精神的火炬,對炫富競奢、低俗媚俗、見利忘義說“不”。在當前紛繁復雜的時代背景下,習總書記的要求非常有針對性。
“堅守藝術理想并不容易,能不能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是檢驗作家藝術家價值觀、藝術觀、創作觀的試金石。”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崔凱在創作實踐中體會頗深:堅守不容易,追求無止境。只要正道直行,一定能夠達到理想境界。
中國視協理事、演員林永健列舉目前影視創作中的一些亂象:演員拍戲用替身,自己不到現場;不想著把戲演好、塑造好角色,總是想著怎么炒作,怎么上頭條。“我們應該把老一輩好的傳統傳承下去,進一步加強演員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教育。”
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是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是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我們的能力和雄心從哪里來?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說:“我在寫作‘中國農民三部曲’時也面臨這樣的苦惱。作家要宏觀把握、冷靜審視歷史、時代、社會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保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寫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藝術精品。”(記者吳晶、周瑋、史競男、胡浩、施雨岑、王思北、白瀛、張漫子)(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習近平 中華文化 文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