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傳承文化之常道 挖掘耕讀精神現實意義

2016年11月28日 13:30 | 作者:李存山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分享到: 

把握“變”與“常” 傳承文化之“常道”

——挖掘耕讀精神的現實意義

作者: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中華民族自古是以農立國,以耕讀傳家。農業文明加上以“明人倫”為主的學校教育,就是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耕讀傳統。雖然當今社會已由農業文明步入工商文明,文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也必然有所發展、變化,但是正如孔子所說,“禮”既有相“因”繼承,又有“損益”發展。在筆者看來,中國傳統耕讀文化中的孝悌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儉、人與天調、自強不息、協和萬邦等內涵,是當今時代仍有現實價值的文化之“常道”。

一是孝悌為本,崇尚道德。農業文明大多是聚族而居,因此,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宗族和家庭,重視宗法秩序和家庭倫理。孝悌,即愛親敬長,是家庭倫理的基本要素。儒家學說以孝悌為仁之本始,而“仁”就是普遍“愛人”,從孝悌的親親之情擴充升華為“泛愛眾”的普遍道德,從而達到全社會的道德和諧。其不僅具有人際關系的普遍道德意義,而且兼及“愛物”的生態保護意義。

耕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責任留住耕讀文化的記憶,傳承和發揚耕讀精神。在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漈頭村有一座“耕讀文化大觀園”,那里滿滿都是這座千年古村的耕讀記憶。圖為園主張書巖展示20世紀20年代制作的木質保溫桶。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就全球化的普遍倫理來講,家庭仍然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大宗教代表人士共同發表的《全球倫理宣言》指出:“只有在個人關系和家庭關系中已經體驗到的東西,才能夠在國家之間及宗教之間的關系中得到實行。”《宣言》還說:“數千年以來,人類的許多宗教和倫理傳統都具有并一直維系著這樣一條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也充分說明,中國文化在農業文明中形成的孝悌為本、崇尚道德的價值取向,在現代社會仍然有其重要的意義。

二是克勤克儉,人與天調。在長期艱苦的農業生產生活中,中華民族很早就養成了“克勤克儉”的美德和“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的思想,這在當今的工商文明、市場經濟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當今社會出現了過度消費、生態環境危機等現象,更呼喚著克勤克儉、人與天調的精神得到繼承和發揚。

三是自強不息,協和萬邦。在耕讀傳統中,長輩教育后代的兩句最樸實也最重要的話就是“要學好”“要要強”。實際上“要學好”就是要崇尚道德,“要要強”就是要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激勵著中華民族前赴后繼,百折不撓。在耕讀傳統中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是把個人自強、家庭自強和民族自強結合在一起的,而“自強”又是與“厚德載物”結合在一起的。因此,中華民族雖然“自強”,但是同時也愛好安定、和平,反對侵略戰爭,主張“協和萬邦”“以天下為一家”。這在現時代的國際關系中,就是“永不稱霸”,主張和平外交,和平共處,人類共同建設一個和平、和諧的世界。

《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28日 10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耕讀文化 精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