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民政部:完善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機制
人民網北京11月14日電 民政部今日舉行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的起草背景、主要內容和相關工作措施等情況,答記者問。
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副司長湯晉蘇表示,《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建設規劃》)提出加快推進各級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而且著重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開展配套建設;提出完善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機制,切實提升對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的服務能力。
針對對記者提出的“我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存在哪些問題,《建設規劃》對補齊農村社區服務短板提出了哪些要求”的問題,湯晉蘇介紹,自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戰略部署以來,農村社區建設在各省逐步展開,各地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實驗試點過程中,普遍將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列為首要任務,推進農村居民急需的就業、社會保障、衛生、文化、體育、社會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務向下延伸,提高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緩解了長期制約農村發展的公共服務短缺問題,推動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截至2015年底,全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為百分之十二點三。
他指出,盡管取得了這些成效,但就總體情況而言,我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還面臨不少困難:一是服務布局不夠平衡。從整體進程來看,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快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省份。從具體分布來看,城鄉接合部地區要快于純農村地區,平原地區要快于山區等地形復雜地區。
二是服務設施缺口較大,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服務設施總量不足、已有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偏大,難以有效覆蓋農村居民。
三是服務供給與服務需求脫節,服務多元供給機制還不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發展欠賬較多,社區社會組織力量薄弱,還有一個是市場主體參與缺乏長效機制。
四是服務隊伍素質不高。農村社區工作者素質偏低,結構亟待優化,專業化、職業化進展遲緩,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存在“留不住”現象。
他進一步表示,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不斷深化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加以解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時期,《建設規劃》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需要和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進度,提出了未來5年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任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補齊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短板。《建設規劃》提出統籌利用好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政府投入和社會資金,整合利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等現有設施和場地,綜合采取新建配建、改建擴建、資產劃轉、購置租賃等方式,加快推進各級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而且著重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開展配套建設,力爭到2020年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有一個較大的提升,這是我們要力爭實現的目標。
二是補齊農村社區服務項目短板。《建設規劃》提出大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向農村社區延伸,大力發展適應農業現代化需要的生產服務,探索建立城鄉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全程委托代理機制,完善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機制,切實提升對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的服務能力。促進城鄉社區服務項目和服務標準有機銜接,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第二個要補齊的短板,即農村社區服務的項目短板。
三是補齊農村社區服務機制短板。《建設規劃》提出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力爭到2020年農村社區平均擁有不少于5個社區社會組織。同時依托供銷合作社、益農信息社和企業提供農資供應、農副產品流通、日用消費品銷售、再生資源回收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城鄉對接、產銷對接。
四是補齊農村社區服務的手段短板。《建設規劃》提出依托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設立信息化服務網點、加強益農信息社建設,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作,推動綜合信息平臺向農村社區延伸。力爭到2020年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覆蓋率要達到百分之三十。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農村 服務 社區 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