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推進“雙一流”建設 優化教育生態環境
(原標題:優化“雙一流”建設的生態環境)
自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來,“雙一流”建設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如火如荼地展開。需要注意的是,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必須依托一流的教育生態環境。但是,我國目前的教育生態環境還存在教育理念錯位、評價片面等問題,阻礙著“雙一流”建設進程。推進“雙一流”建設,一項基礎性工作是優化教育生態環境。
樹牢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立德樹人是“雙一流”建設的根本,也是高校建設的主要任務。但一個時期以來,一些高校重績效不重德育,教育活動以提高學術成果產出量和學生就業率為中心,不同程度忽略了對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的培育。立德是教育的靈魂,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建設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必須克服應試教育弊端,真正踐行素質教育、通識教育。以完善教育環境為前提,在培養學生智商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情商和品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科技人文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提升師德為重點,形成教育者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的良好風氣,達到以師德育學德、以師風培學風的效果;以豐富教育形式為抓手,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構建多維度教育評價體系。百家爭鳴、和而不同本應是高校學科和文化建設的應然狀態,然而,一些高校的實然狀態卻是“大而全的學科體系、濫而粗的學術文章”。一些高校缺乏獨特的建校精神,在學科建設、學科評價方面簡單復制、低端競爭、缺乏特色,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和教育質量低下。可以說,片面的教育評價體系束縛著一流學科建設。推進“雙一流”建設,要求我們構建多維度教育評價體系。具體而言,應在關注學術水平、規模效應的同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堅持以服務社會為導向,從實際發展需要出發,考慮地方特色、學校特色,將學生就業質量、社會服務能力以及學校自身特色納入評價體系,促使高校形成自己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進而將自己的特色專業和優勢學科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
平衡教育生態位,優化資源配置。長期以來,由于理念、體制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教育生態位重疊現象比較嚴重。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層次生態位重疊。高位的研究型高校擴展生態位寬度,開設專科、技能、技術類專業,擠占高職、中專院校的發展空間;部分低位的高職、中專院校通過合并向高位發展。二是區域覆蓋生態位重疊。高校區域分布不均衡,半數以上高校集中在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特別是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漢等特大城市。三是教育資源投入生態位重疊。教育資源過多投入一部分重點高校,造成高等教育生態位上端資源過剩、邊際效益遞減,而下端院校資源匱乏、發展后勁不足。推進“雙一流”建設,必須平衡教育生態位,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首先,積極發揮政策引導作用,規范高校學科體系建設,使學術型高校和技能型高校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與優勢;其次,引導和促進師資流動,加大對西部和南部高校建設的支持,促進高校建設區域平衡;再次,打破高校分層固化格局,構建動態層級劃分體制,有針對性地給予教育資源支持,促進高校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09日 07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大學 世界一流大學 教育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