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順治皇帝在哪里火化的? 秉炬于景山壽皇殿

2016年11月03日 16:56 | 作者:肖欣乾 |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到: 

本報8月11日文史版曾刊發《老北京“五鎮”之東鎮——神木廠在東直門外還是廣渠門外》一文,就景山公園在綺望樓舉辦的《景山歷史文化展》中將“東鎮”神木廠寫成在“東直門外”提出質疑,并以詳實的史籍資料論證了老北京“五鎮”中的“東鎮”應為廣渠門。此外,還指出了在壽皇殿的介紹中將東側牌樓上乾隆皇帝御題的“紹聞祗遹”中的“祗”字寫錯了等。景山公園知錯即改,展板上這兩處文字現在都已做了更正。但令人遺憾的是,展覽中仍然存在一些疏漏,比如,在介紹北京城肇始的展板上,將“曰”字錯寫成“約”:“北京古城肇興于周之初。‘其名約薊’……”此外,在介紹壽皇殿的文字下面也有一處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清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以天花甍于養心殿,后遺體火化移棺于景山壽皇殿。”從這句話來看,順治皇帝似乎是火化完才移棺于景山壽皇殿的,然而歷史事實卻并非如此……

“其名約薊”還是“其名曰薊”?

“曰”的本義為“說” “約” 的本義為纏束

正在景山公園綺望樓舉辦的《景山歷史文化展》,通過大量的文物資料、歷史圖片、3D影像等,圖文并茂地講述了景山地處老北京中軸線的獨特地位及其歷史變遷。前言后面的第一塊展板即介紹了《公元前1045年 北京建城》,但下面卻出現了這樣一段文字:“北京古城肇興于周之初。‘其名約薊’……”顯然,這里的“約”本該是“曰”字,“其名約薊”應為“其名曰薊”。

“約”和“曰”能“通假”嗎?先看“曰”,“曰”字是一個指事字,在甲骨文中,其形象很像是一個倒置的木鐸。木鐸是起源于夏商、以木為舌的一種青銅大鈴,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常用木鐸巡行振鳴以引起眾人注意。“曰”字的“口”像是鐸身,上面的小橫像是鐸舌。木鐸倒置,表示振鐸者將發語以告人。故“曰”字的本義為說。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曰”字是在“口”的上邊加一短橫作為指事符號,表示嘴巴的動作,造字本義是開口說話。東漢許慎的《說文·曰部》稱:“曰,詞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詞者,意內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謂之‘曰’,亦謂之‘云’,‘云’、‘曰’雙聲也。”再看“約”,“約”字是一個形聲字,從“糸”,“勺”聲。“糸”的本義是細絲,或絲繩,可用于捆綁;“勺”是容量極小、空間有限的容器。“約”為用繩索捆綁使物體處于有限范圍內。《說文·糸部》:“約,纏束也。”“束”是將散開之物捆綁在一起,“約”即為束縛、捆縛,所以,“約”的本義就是制約、約束。由此可見,“約”字完全沒有“說”的含義,“曰”和“約”二字不能通用。

那么,薊城是怎么來的呢?早在幾千年前,在中華大地上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城”,“薊”和“燕”是北京地區兩個自然生長的邦國。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商滅紂”,建立了周王朝。為加強對中國北方的統治,分封了先圣王(一說黃帝,一說堯帝)的后裔于薊。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禮記·樂記》也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據說,“薊”的得名源于薊丘,而“薊丘”的得名又是源于這里最早生長著一種叫“薊”的植物。在現代植物學分類中,“薊”屬于菊科,有“大薊”和“小薊”之分。小薊是人們通常說的“刺兒菜”,大薊則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可達一米以上,莖有刺,葉子羽狀,花紫色,可入藥。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漯水注》中記載:“……昔武王封堯后于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矣。”有關專家考證,薊丘在今北京廣安門附近,現在白云觀西墻外原有一處高丘,很可能就是薊城的遺址。到了周成王時,又封王室貴族召公于北燕。“北燕”在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一帶。春秋時期“薊微燕盛”,“薊”被“燕”所滅。因“薊”城地處華北平原的北端,是中原與塞上往來的交通樞紐,“燕”遂將國都都城也遷到了“薊”。“薊城”作為北京城的源頭,正如綺望樓《景山歷史文化展》所說的“北京古城肇興于周之初。‘其名曰薊,其時為周’”。

順治皇帝究竟是在哪里火化的?

駕崩于養心殿東暖閣 秉炬于景山壽皇殿

在綺望樓的《景山歷史文化展》中,有一張記述景山歷史變遷的大事年表,其中清代年表中的文字介紹是:“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諭禮、工二部,更萬歲山為景山。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以天花甍于養心殿,后遺體火化移棺于景山壽皇殿。”從這句話來看,1661年,順治皇帝似乎是火化完才移棺于景山壽皇殿的,然而,歷史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6歲登基,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1638年3月15日出生于沈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18年。1661年2月5日,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在紫禁城養心殿駕崩。養心殿位于內廷乾清宮西側,建于明嘉靖年間,建筑形式為工字形殿,分為前朝和后寢,中間以穿堂相連。清代共有八位皇帝居住于養心殿,順治、乾隆和同治三個皇帝逝于養心殿。其中,順治是自愿火化的唯一一個皇帝。《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丁巳(初七日)夜子刻,上崩于養心殿。”順治皇帝駕崩后,在乾清宮停靈27天。“ 四月十七日,梓宮出東華門移至景山壽皇殿”。停靈百日之后,在壽皇殿前舉行了火化儀式。遺體火化后,其寶宮(骨灰罐)安葬于河北遵化馬蘭峪,是為孝陵。廟號世祖,謚號章皇帝……也就是說,順治皇帝以天花甍于養心殿,“移棺于景山壽皇殿”后,才進行了遺體火化。

對于順治帝之死以及后來到景山火化,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在《大故宮》里進行過詳細考證。他認為,順治皇帝因患天花死在養心殿東暖閣里間掛帷帳的龍床上,不僅有正史記載,還有很多其他佐證。比如,因順治帝患天花,清廷曾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順治帝病危時,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起草《遺詔》。《王熙自定年譜》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突然病倒,病情嚴重。第二天,召王熙到養心殿。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養心殿,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王熙退到乾清門下西圍屏內,根據順治帝的口授撰寫《遺詔》,寫完一條,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進覽,三蒙欽定。《遺詔》到初七日傍晚撰寫并修改完畢。當夜,順治帝甍。

關于遺體火化,順治皇帝也有遺囑:“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禪理,須得秉炬法語……”順治皇帝遺體的火化儀式由溪森和尚主持。順治帝之所以希望溪森和尚來為自己進行火化,一是因為溪森和尚常與他一起講經說法,當年他想出家時就曾找溪森和尚來剃度;二是順治皇帝的愛妃董鄂妃的遺體也是由溪森和尚火化的。順治皇帝駕崩之時,溪森和尚正在杭州,接到順治帝遺旨后馬上趕赴京城。順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文武百官齊聚景山壽皇殿前,孝莊文皇后一身黑色素服,悲哀至極。溪森和尚按照順治帝的生前安排,早早趕到景山壽皇殿準備為順治帝遺體秉炬火化。當他舉起火把點燃干柴燒棺材時,文武百官哭聲震天,孝莊文皇后更是悲聲不絕。溪森和尚圓寂后,其門人超德等編撰的《明道正覺溪森禪師語錄》曾記載了有關火化之事。《五燈全書》引溪森語錄云:世祖遺詔,召師(溪森)至景山壽皇殿秉炬,曰:釋迦涅槃,人天齊悟。先帝火化,更進一步。顧左右曰:壽皇殿前,官馬大路。遂進炬……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順治皇帝 火化 秉炬 景山壽皇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