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大數據描繪高校畢業生眾生相

2016年10月31日 09:25 | 作者:岳昌君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常態,主要表現為三個特點:一是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是經濟增長模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經濟增長來看,2015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新低,僅為6.9%。這一數字不僅是“十二五”期間最低的,也是1991年以來最低的。從產業結構來看,2012年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占比最大的產業,2015年第三產業占據半壁江山,占比達到50.5%。從驅動要素來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大量資金游離在實體經濟之外,創新驅動不再是經濟發展的一種選擇,而是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和挑戰。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高校畢業生規模依然保持著上升的態勢,2016年畢業生規模達到765萬人,再加上以往累積的待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似乎一年更比一年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究竟如何,需要用數據說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自2003年起每隔一年進行一次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問卷調查,每次調查的樣本量在兩萬人左右,截至2015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共調查了約14萬名高校畢業生。基于這些抽樣調查數據的統計描述和計量回歸分析結果,筆者認為,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出以下十個主要特點。

畢業去向更分散

從歷次的就業調查結果比較看,201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有明顯的不同:第一,呈現出已確定單位比例與待就業比例“雙降”的現象。2015年已確定單位比例只有33.4%,是7次調查中最低的一年,這與經濟增速最低是一致的,反映出經濟發展狀況對就業的顯著影響。而在經濟形勢嚴峻、就業困難加大的情況下,高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更加重視,積極引導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就業。因此,2015年畢業生的待就業比例僅為12.8%,也是7次調查中最低的一年。第二,2015年自主創業的比例達到新高,為4.6%。在國家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的背景下,確實有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在離校后進行自主創業,反映出相關創業政策的有效性。第三,2015年出國出境的比例也達到新高,為5.8%。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有能力資助子女出國留學。歐美高校也歡迎中國學生留學,不僅可以招收到優秀學生,還可以大幅度增加學費收入。此外,2015年升學比例和靈活就業比例也是歷次調查中最高的。總體來看,畢業去向表現出更加分散化的特點。

各學歷層次的初次就業率差異變小

在高校擴招初期,畢業生離校時的落實率(指落實畢業去向的比率)呈現學歷越高則落實率也越高的特點。隨著近年來研究生規模的擴大和專科生在高校學生中占比的下降,各學歷層次的落實率呈現趨同的現象。從2015年學歷層次的比較來看,落實率差異不大,都在80%以上,極差(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6.1個百分點。專科生的落實率最高,為87.4%;其次是碩士生,為84.5%;第三是本科生,為81.5%;博士生的落實率最低,為81.3%。各學歷層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供求關系是不同的,學歷層次上的高低并不能決定相應落實率的高低。

民營企業就業機會與收入水平不一致

經濟發展狀況是就業機會和工作狀況的決定因素。東部地區的高校因地緣優勢在畢業生求職中處于有利地位。在東部地區、大中城市、新興服務業(金融和IT)、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從事管理和技術工作的畢業生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而這些地區、城市、行業、部門、崗位確實也是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去向。就業機會與收入水平不一致的是民營企業,吸納了最大比例的畢業生,可是平均收入卻不高。

2015年,高校畢業生在東部地區就業的比例為58.8%,在地級以上城市就業的比例為84.5%,在新興服務業就業的比例為26.0%,在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就業的比例合計為36.0%,從事管理和技術工作的比例為73.4%。

從事專業技術崗的比例大幅下降

畢業生就業的工作類型趨向多樣化,表現出技術類、管理類、服務類三足鼎立的特征,而從事一線生產工作的畢業生依舊很少。2003年,超過一半的畢業生從事專業技術崗位(51.9%)。2015年,從事專業技術崗位的占比大幅度下降到28.8%,減少了23.1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從事技術輔助、行政管理、企業管理、服務工作的占比也都達到兩位數,從事一線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占比也比2003年有所上升。

學歷層次越高,平均收入也越高

從人力資本理論來看,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個人的貨幣收益和非貨幣收益。高等教育投資的數量和質量將直接影響人力資本水平的高低,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可以帶來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因此人力資本水平較高的高校畢業生更容易獲得較高的薪酬。高校畢業生分為專科、本科、碩士、博士4個學歷層次。從2003年到2015年,學歷層次越高畢業生的平均收入也越高的特點穩定不變。

從算術平均值來看,2015年專科生的月起薪平均為2640元;本科生為4010元;碩士生為6363元;博士生為6753元。收入的分布一般是右偏的,多數人達不到平均值,因此美、歐國家在統計收入時除了公布算術平均值,一般也公布中位數指標。中位數表示排序在中間位置(50%)的數值。從2015年畢業生月起薪的中位數來看,專科生為2500元;本科生為3500元;碩士生為6000元;博士生為6300元。

京津滬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高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可以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畢業生主觀評價的就業滿意度是重要的衡量指標。由于高等教育規模持續上升,同時經濟發展增速下降,因此在競爭激烈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上可謂“一位難求”。對于找到工作的畢業生而言,工作滿意度呈現顯著提高的趨勢。畢業生對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滿意”或“滿意”的合計比例從2003年的44.7%大幅度提高到2015年的80.8%。

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學歷之間存在差異:博士生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碩士生和本科生,專科生的滿意度最低。第二,就業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在京津滬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高,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居中,在中部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低。第三,就業地點之間存在差異,城市級別越高滿意度越高: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在農村和鄉鎮就業的滿意度最低。第四,工作單位性質之間存在差異: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就業的滿意度高,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滿意度低。

學校、親朋好友、網絡成為求職信息來源的三駕馬車

學校、親朋好友、網絡成為求職信息來源的三駕馬車,企業招聘廣告、實習單位提供的信息以及人才洽談會的作用也很顯著。2003年,學校發布的需求信息占畢業生求職信息來源的一半左右,2015年該比例下降到30.3%。在互聯網技術及其應用迅猛發展的時代,網絡招聘的比例顯著上升,從2005年的4.5%上升到2015年的28.5%。

擇業意向表現為“向前/錢看”

就業對每一位畢業生來說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從2003年到2015年,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普遍重視的因素保持不變,表現為“向前看”和“向錢看”的特點,即畢業生最看重的是個人發展和經濟收益。在歷次就業調查中,“發展前景好”和“利于施展個人的才干”一直保持在前兩位,“福利待遇好”和“經濟收入高”基本穩定在第三四位左右。此外,“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也非常重要。

用人單位最看重直接上手能力

畢業生就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從用人單位的角度而言,各種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如何,對用人單位的歷次問卷中,包含影響就業的各種因素有20種左右,總體規律表現為與就業關系越密切的因素影響越大。統計結果顯示, 在用人單位看來,工作能力、實習經歷、求職技巧等與就業直接相關的因素顯得最為重要。學校名氣、熱門專業、學習成績等與高等教育直接相關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間位置。親朋好友、黨員干部、性別等與社會資本、政治資本、人口特征等相關的因素最不重要。上述特點在2003~2015年期間沒有改變。

流動可以顯著增加個人收益

從2003年到2015年,畢業生跨省流動的比例呈現上升的趨勢。2015年,51.3%的高校畢業生在就學或就業過程中發生流動,比2013年的45.7%有顯著的提高。跨省流動可以顯著地增加個人收益,流動的平均收益率在10%~15%左右。

高校畢業生的跨省流動存在以下特點:男性的流動率高于女性;學校“層次”越高,流動比例越大;跨省流動的特征符合“推拉理論”,主要流動方向是從經濟落后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決定跨省流動能力,學歷層次越高畢業生跨省流動的可能性越大。

以上十大就業特點與國內外經濟、社會、科技、文化、人口等變化趨勢是吻合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些特點不僅不會改變,甚至還會進一步加強。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和預測,有固定單位、在固定場所工作、定期獲得收入的傳統工作崗位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占比將越來越小。因此,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單位就業率”將進一步下降,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的占比將逐漸上升。

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8000美元左右,屬于中高收入組別。但是,我國經濟發展還處在經濟起飛階段和滿足物資生活階段,經濟發展狀況仍將是就業機會和工作狀況的決定因素。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非常顯著,因此,畢業生的跨省流動比率仍會居高不下。不僅是跨省流動,跨城市流動、跨行業流動、跨單位流動、跨崗位流動的比率也同樣很高,甚至趨于上升。由于新知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企業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畢業生在一生之中,換行業、換單位的平均次數會越來越多。

我國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產值最大的產業,占比將繼續上升。第三產業屬于服務業,將成為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特別是IT和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不僅崗位需求大,也是畢業生求職的理想行業。相應于產業和行業的變化,服務、管理等崗位在畢業生工作類型中的占比將越來越大,有望超過專業技術類。對高等教育來說,應該培養學生更多的計算機和互聯網知識,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呼求;要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語言表達、關注細節等非認知能力,以適應服務業的需求特點;需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以適應創新創業人才的健康成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畢業生 高校 流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