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深度調整下的藝術品市場暗藏生機
香港的藝術品拍賣素有亞洲藝術品市場“風向標”之稱。日前落幕的2016香港秋拍呈現了一種類似辯證法的棋局。從首輪香港秋拍來看,市場相對平淡,一方面藏家市場仍相對謹慎,另一方面重量級藝術品缺失。不過,業界認為,這種缺失也有積極一面,即是倒逼市場去挖掘新的、未來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藝術品。到底本年度香港秋拍有何特點與亮點,對即將舉行的國內秋拍影響幾何?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士給出專業解讀。
整體平庸缺乏重量級拍品
近年來,藝術品市場起伏不定,從一路高歌逐漸進入市場調整期。在此背景下舉行的香港秋拍成為市場反映的“晴雨表”。剛剛落幕的香港蘇富比2016年秋拍共推出21場專拍、4000多件藝術品,最終總成交22億港元,超越拍前估價。與今年其春拍成績31億港元相比,下降29%.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對這一成績顯得滿意,2016年春秋兩拍的總成交額能與2015年看齊,已讓他們很高興。
不少業內人士用“平平”來形容本次香港秋拍。有的收藏家甚至用“慘淡”來形容。缺乏重量級的拍品與亮點,以及成交額下降讓不少人很難給出高評價。但也有不少藏家認為,恰逢市場深度調整期,總體成績平穩,質精量罕的藝術品依然強勁有力。
關良專業藏家羅立就認為,此次香港秋拍感覺行情沒之前的好,但是藝術品市場有很多偶然性。他也指出,藝術品市場的審美應該引起重視。“什么樣的作品符合未來藏家的口味;什么樣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真正的藝術品,這將是藝術品市場參與者重點考慮的問題。”
市場不景氣也并非全然壞處。針對今年首輪香港秋拍,多年從事藝術拍賣顧問的伍常就認為,相比往年,整體上缺少重點、超高價拍品,但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樣,拍賣的重心可讓拍品的市場價值回到拍品本身,讓拍品價格回歸本身的藝術價值”。
一葉知秋,香港秋拍之后國內秋拍馬上粉墨登場。有業內人士分析說,國內秋拍與春拍大概會齊平,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但火爆比較難。近現代書畫藏家李詠能認為,國內秋拍的行情應該不會有大的改變。精彩的生貨(行話里將未曾露面的藝術品稱作“生貨”)依然燙手爆高價,行貨難賣。
亞洲現當代藝術家身價“強勁”
亞洲當代藝術近年來成為藝術品市場的“藍籌股”。香港拍賣行們大多押寶于現代板塊,近年來很多重點拍品、重要成交均誕生于此。
在早前的春拍中,就有吳冠中、趙無極等大師的作品破紀錄拍出天價。此次香港秋拍中,亞洲當代藝術板塊亦有亮眼表現。香港蘇富比在整個現代藝術板塊共推出15件作品,它們皆來自中日兩國的名家,如:趙無極、吳冠中、劉小東、張曉剛、劉煒、草間彌生、奈良美智。除一件朱銘的作品流拍外,其余均有穩健的成交。
香港保利2016秋拍中,成交價前十的拍品中有5件為吳冠中佳作,可謂扛起“半邊天”。其中,吳冠中創作于1997年的《荷塘》最終以1.062億港元成交,拔得頭籌。截至目前吳冠中共有4件名作突破億元大關,其中三件億元紀錄誕生于北京保利和香港保利拍賣。
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成交前10的榜單中,張大千也占據了5席。而在5件過千萬的拍品中,張大千占據3席。其中,張大千1948年創作的《秋水春云》,以3548萬港元高價成交。另有,《仿唐人壁畫》以2048萬港元成交;《松下高士》以1688萬港元成交。
為何張大千、吳冠中、傅抱石等藝術家成為市場追逐的熱點?竹空間的負責人王一竹在分析具體原因時,她指出,作品好、藝術性高是價格走高的關鍵。“梳理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這些在市場價格上有排位的藝術家,他們立得住的原因,都是因為作品的藝術性高、創造力強;而且本人對改造二十世紀的中國畫有貢獻。這樣的藝術家隨著史料越來越多的公布、研究越來深入,人們的歷史觀與藝術觀的轉變和豐富,他們作品的價值應該仍舊穩步上升。”
程壽康也表示說,縱使全球個別藝術板塊市場不明朗,但亞洲仍表現出其過人抗御力。“藏家對拍品的選擇審慎,唯有質精量罕的藝術品仍需求甚殷,致使締造拍賣佳績。”
亞洲現當代藝術家成為“香餑餑”的風潮也將蔓延到即將舉行的國內秋拍。據悉,中國嘉德今年秋拍的一個主題是:追憶傅抱石,將推出《泰山巍巍圖》及《風光好》兩件作品,一為傅抱石代表性山水畫作,一為其人物畫的典型代表,雙璧現身秋拍;北京榮寶2016年秋拍推出陸儼少的《山水》。
“粉絲經濟”與藝術聯姻?
亞洲年輕收藏家正在茁壯成長,不斷涌現,應對這一變化,今年香港秋拍也渾身解數向年輕藏家靠攏。
其中最具有話題性的當屬蘇富比推出的由亞洲人氣偶像T.O.P策展的“TTTOP” 晚間拍賣。它涵蓋亞洲及西方當代藝術,既有國際上備受認同的亞洲當代大師及后起新星,亦有來自西方的代表并排而列,糅合不同世代、文化、風格,以至思潮派別。拍品種類不單反映T.O.P作為策展人的藝術喜好,亦透視了當今年輕藏家的國際收藏視野。
在自帶話題性,關注度極高的專場中,有28件上拍作品,總共成交25件,成交總額約1.36億港幣,遠超估價的成績。當晚的拍賣由讓·米歇爾·巴斯奎亞的油畫《士兵》領銜,這件作品來自國際知名的日本收藏家、T.O.P的好友前澤友作的私人收藏。
數據顯示,這場拍賣斬獲了1.36億港幣(約合人民幣1.18億元)。其中逾40%競投者為40歲以下,20%競投者為新客戶,全球逾20個國家的客戶參與本場拍賣。我們亦從中看到,拍賣結果分化明顯:一邊是“粉絲經濟”效應帶來的成交結果,買單的多是T.O.P的粉絲;另一邊是常規的收藏家,還是著眼于藝術家和作品來斟酌是否買入。
這樣的成績對于這家有著272年歷史的公司來說并不重要。就像CNN所報道的,這次與明星合作是蘇富比公司想借此在亞洲年輕一代藏家中打開市場。
利用名人效應來提高拍賣的影響力或者直接讓明星名人參與策展,似乎在拍賣界已經成為一種新趨勢。蘇富比在去年三月就進行了類似的嘗試,邀請加拿大嘻哈超級明星德瑞克來為他們的紐約非洲裔美國藝術家私洽專場選擇音樂。
藝術與偶像的聯姻,有著發生的土壤。CNN援引波士頓咨詢集團的數據稱,僅在中國,18-30歲年齡階段的消費者在商品與服務方面的消費正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比35歲以上人群高出了兩倍。
偶像明星與名人效應是否就一定會奏效?答應也不是百分百肯定。流行明星與藝術界聯合的失敗案例也時有發生。比如,2015年流行明星比約克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展覽就遭到了評論界的一致批評。
編輯:陳佳
關鍵詞:深度調整下 藝術品市場 暗藏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