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從應對挑戰看中國理念——當前經濟形勢述評之四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國內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凸顯的情況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好于預期,6.7%的GDP增速為“十三五”良好開局奠定扎實基礎。
這一成績的背后,不是靠“大水漫灌”的強刺激,而是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經濟實現“由降轉穩”。
這一成績也啟示我們,發展始終是我國解決一切問題和矛盾的“總鑰匙”,只有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改革為動力,才能推動中國經濟轉入健康增長新軌道,確保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頂住下行壓力 凸顯發展為第一要務
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實體經濟運營困難、人民幣匯率下跌、金融風險積聚……面對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擔憂,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近日撰文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影響著全球經濟,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擔憂被夸大。“假如沒有中國經濟,全球經濟可能早已陷入衰退。”
“中國經濟基本面健康,市場沒有必要擔憂。”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首席貨幣策略師理查德·格雷斯認為,近期人民幣匯率下跌主要受美元走強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下跌的時候,其他絕大多數工業國家貨幣和亞洲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匯率都在下跌。
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的亮麗表現,印證著市場的信心——
GDP同比增長6.7%、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2%、工業品出廠價格54個月以來首次由負轉正、進出口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4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提前完成全年目標……
對于中國經濟,國際組織也紛紛投出“信任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月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在下調世界經濟預期的同時,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維持在6.6%不變。亞洲開發銀行9月底發布的報告,則上調了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期值,體現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在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下,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保持平穩運行,預期不斷改善,著實不易。”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主任周強武說。
專家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有亮點,有挑戰,發展不平衡,凸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我們的根本任務仍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對此要有清醒認識。”中央黨校教授趙振華說。
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確保“十三五”期間年均經濟增速不低于6.5%。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實現的目標,也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
“十三五”關鍵時期,中國經濟如何化解發展挑戰,筑牢經濟“由降轉穩”的基礎,牽動全球神經。
“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G20杭州峰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擲地有聲的講話,回應了國內外的關切。
重塑發展新動力 凸顯創新驅動理念
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之路,決不能走過去的老路。破解發展難題,就要在補短板的過程中實現新舊動力轉換。
前不久,山東濰坊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8AT項目,在科技部通過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最終評審。這是今年山東唯一的一等獎項目,也是全國除高校、科研院所以外唯一由地方獲得的一等獎項目。
8AT,即汽車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因為擋位多,所以提速快且省油。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評價說:“變速器技術是汽車核心技術之一,盛瑞8AT在這方面縮短了中國與世界50年的差距。”
“創新是未來發展的優勢所在。”濰坊市委書記杜昌文說,面對經濟發展挑戰,濰坊市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希望培養更多像盛瑞一樣的企業。前8個月,全市財政用于科技的支出增長34%,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6%,高于全省0.37個百分點。
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仍處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影響,結構性矛盾和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需求不振和產能過剩相互并存,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尚不牢固。
面對發展的挑戰,今年以來,在五大發展新理念的指引下,中國創業創新熱潮涌動,新經濟茁壯成長,未來新動能的加快積蓄更值得期待:
——新主體新技術不斷涌現。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401萬戶,同比增長27%,日均新登記企業1.46萬戶,明顯高于前兩年。企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技術創新能力快速提升,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44.3%。
——新產業新模式方興未艾。前3個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0.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8個百分點;1到8月,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3%,比規模以上服務業高5.2個百分點;網上商品零售額27950億元,同比增長25.1%,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4.7個百分點。
——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前3個季度,電子商務交易超過17萬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1到8月,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8.1%,實現利潤增長42.2%。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22.5%,實現利潤增長32.8%。順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大趨勢,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五大幸福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
深圳前海創新研究院顧問研究員約翰·懷利評價,中國經濟的這些表現可謂“驚艷”,他認為中國政府對于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時機把握得很到位,決心也很堅定。“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發展,是確保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從全球看,哪個國家不擁抱創新,就會被時代落下。”
在破解難題中激發經濟新活力 凸顯全面深化改革決心
今年初,國務院確定了在年內化解過剩粗鋼產能4500萬噸左右、煤炭產能2.5億噸以上的硬目標。距離11月底前完成任務的大限只有一個多月時間,改革進展各界關注。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介紹,前3個季度,鋼鐵和煤炭去產能已經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0%以上。同時在去產能等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市場秩序和企業效益狀況在改觀。
“10月中旬,國內市場的鋼材和煤炭價格比年初分別上漲了30%和50%以上。鋼鐵協會會員企業盈虧相抵,去年前8個月是凈虧損,今年1至8月是凈盈利,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煤炭行業也扭轉了前7個月利潤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正增長。”黃利斌說。
“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采取行動去產能的。”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說,導致全球經濟復蘇緩慢、需求低迷的根本原因是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去產能已成為全球性問題。
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于發展。踐行新發展理念,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這個“關鍵一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鋼材生產國,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拖累經濟增長,近一年來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外宣誓了中國“義無反顧”的全面深化改革決心。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院長高培勇指出,當前經濟發展出現一些新情況,如民間投資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分化更明顯。要化解經濟風險,就必須堅定不移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化壓力為動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
“十三五”開局之年收官在即,對后續改革動向,專家建議,首先要確保完成今年“三去一降一補”既定任務,并盡早明確明年目標任務,如研究推動去產能向兼并重組轉變;以三四線城市和縣城為重點繼續推進去庫存;通過加快兼并重組、優化債務結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試點等方式,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等。
確保年度重點改革任務有效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今年要完成取消50項以上行政審批事項和三分之一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的目標,推進企業“多證合一、一照一碼”試點,實施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擴大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范圍。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盡快啟動深港通、進一步放開對民營資本的準入限制、完善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緩解實體經濟困難……“十三五”期間,更多深水區的改革正在穩步推進,不斷激發經濟新活力。
“中國已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表示,中國正通過銳意改革化解過剩產能和加快經濟轉型,盡管有挑戰很痛苦,但這符合各國廣泛的利益需求,相信轉型升級將推動中國繼續引領世界經濟前行,讓全世界人民受益。(記者韓潔、劉紅霞、申鋮、姚玉潔)(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應對挑戰 中國理念 當前經濟形勢述評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