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畫里有話 畫里有話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完工近兩年:居民用水質量明顯提升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600多天,調水50億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4000多萬居民。同飲一江水,日前來自中線水源地的30名群眾代表走進京津,與受水區群眾、專家共話“調水、用水、節水”。
通水近兩年,南水北調給沿線帶來了什么?
水質變好了,供水安全更有保障
“現在的水好了!”在天津市河西區藍水園小區,崔秀芳大媽對代表們說:“以前天津一大怪,自來水腌咸菜。小時候吃的水呀,又苦又澀,連茶都沒法沖。”
“水堿少了!”家住北京豐臺區建欣苑四里的居民劉素香,拿出燒水壺現身說法:“看,這壺一個月沒刷了,也沒啥水垢。”
南水解“渴”,受水區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水質好了、水垢少了。數據顯示,源頭丹江口水庫水質連續多年穩定達到Ⅱ類。據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監測,使用南水后,自來水硬度由每升380毫克降至120—130毫克。“丹江水硬度低、偏弱堿性,口感要比地下水好。”郭公莊水廠技術人員介紹。
供水格局也在改變。“北京由此告別單一水源困境,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至1.2。”北京市南水北調辦主任孫國升介紹,目前城區供水超過70%用上南水,直接受益居民達1100萬人。
到2020年,北京市將實現密云水庫、地下水源與外調水源“三水聯調”,南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活,為中心城和新城20座自來水廠提供水源,供水范圍基本覆蓋北京平原地區,惠及人口2000萬。
天津市水務局副巡視員劉長平說,截至目前,天津新增水量10.6億立方米,一半以上城市居民吃上南水,從“單一引灤”變為“雙水源保障”,相當于增加一條輸水生命線,城市供水“依賴性、單一性、脆弱性”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用水節約了,節水優先不“任性”
南水來之不易,受水區堅持節水優先,用水不“任性”。
孫國升介紹,北京量水而行,堅持“喝、存、補”原則,調來的15.8億立方米南水,先滿足“喝”,70%供給自來水廠,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另外要“存”,目前2億立方米水存到密云水庫、懷柔水庫、十三陵水庫和大寧調蓄水庫,對北京水資源調配起到重要作用;還要“補”,進行地下水回補。
北京嚴格管水,擰緊“水龍頭”,去年全市換裝7.8萬套高效節水器具。多用再生水,北京七成以上河湖補水來自再生水,去年再生水占到用水總量的1/4,成為穩定的“第二水源”。“十二五”期間,北京年均節水1億立方米,相當于每年省出一個大型水庫。
天津精打細算,把水細分為5種: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實現了差別定價、優水優用,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2%,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
節水正成為共識。在受水區的一個個節水型小區,淘米水先洗菜、再澆花,洗衣水用來沖廁所,“一水多用”成為許多市民的生活習慣。天津建成節水型企業1056家,節水型小區476個,覆蓋率分別達到44.9%和18.2%。北京建成雨洪利用工程1178處,去年城鎮雨水綜合利用量達1.62億立方米。
生態受益了,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
有了地表水,嚴控地下水,生態效益漸顯。得益于南水補充,北京壓采地下水1.14億立方米。同時,向密云、懷柔、順義水源地試驗性補水0.84億立方米,使區域地下水位明顯上升,局部最大升幅達8米。監測顯示,今年7月底,北京平原地區地下水平均埋深,較去年同期回升62厘米。
補生態欠賬,北京利用南水,向城市河湖補水1.74億立方米,與現有再生水聯合調度,使城市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水質接近地表水Ⅲ類。曾經干涸的盧溝曉月湖重現波光粼粼,83歲的居民徐大媽感慨:“真想不到,還能再看到20年前的場景。”
天津重新劃定地下水禁采區和限采區,提出到2020年底,全市深層地下水年開采量控制在0.9億立方米以內。近兩年來,共有80余個用水單位完成水源轉換,減少地下水許可采水量1010萬立方米,回填機井110余眼。
天津市南水北調辦綜合處處長董樹龍說,天津變生態應急補水為常態化補水,累計向景觀河道補水5.2億立方米,為“美麗天津”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隨著南水北調供水常態化,地下水壓采目標逐步實現,天津地下水位將會逐步回升。”董樹龍說。
《人民日報》( 2016年10月08日 10 版)\
編輯:梁霄
關鍵詞:地下水 北京 南水北調 水質 水資源 供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