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莫用“煥然一新”冒犯文物
既不任舊如舊,坐視它們雨打風吹去;也避免改舊換新,做“自毀長城”的傻事,這樣才能讓文物自在地呼吸
給長城貼瓷磚,給黃河加欄桿,給珠峰修電梯,常用來形容不倫不類的鬧劇。沒想到,這令人痛心的一幕真的發生了。日前有媒體報道,曾被民間稱為“最美野長城”的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長城,在修繕后被“抹平”,變成一堵蜿蜒的“白灰墻”。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稱,該修繕項目每一步都經過審批,“合理合法”。國家文物局對此高度重視,派員緊急趕赴現場進行核查評估。
是否合理合法,尚需求證,但這段長城已被毀容,不復昔日神韻,卻已成事實。曾有網友感嘆:在這里遠眺,仿佛能看到古老戰爭的硝煙。而如今,長城變“長墻”,徒留一地尷尬。
文物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等方面的多重價值,但它和一般的藝術品不一樣,歷史價值是首要的。一段已有六七百年高齡的長城,極像一位沉默的歷史老人,安靜地打量著這個時代。它的獨特氣質,不是美不美可以簡單涵蓋的。正如一位作家所說,沒有皺紋的祖母、沒有白發的老者,都是讓人遺憾的。這段年久失修的長城,動個手術無妨,但決不能實行換頭術,否則,還可稱之為長城嗎?
一般而言,文物保護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物質遺存不被破壞,二是基本風貌整體保留。這兩個方面都保護好了,文物才成其為文物。以往,我們對文物的冒犯,更多是把文物拆個煙消云散。如今,破壞性修復也成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幾年前,遼寧省朝陽市云接寺清代壁畫就慘遭“毒手”。相關人員對壁畫改造后,畫風大變,新繪畫作顏色夸張,俗不可耐,被譏為“仙人變花大姐”。盡管事后相關部門負責人被處理,但壁畫原貌已不可尋。可見,若是對文物一知半解,僅憑滿腔熱情,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保護文物離不開專業知識,更要有敬畏之心。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對籌建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的報告作出批示:修舊如舊,保留原貌,防止建設性破壞。對文物的真正致敬,不是按當代的價值標準和美學原則來調整它的模樣,而是以現狀保護為主,堅持最小干預的原則,適當修繕。
修舊如舊,之所以成為業界共識,就是因為文物所要傳遞的,恰恰是“舊”的文化歷史遺產。基于發展的建設性破壞,和出于好心的破壞性修復,都與文物保護背道而馳。對文物筋骨的傷害,對文物氣質的荼毒,后果是一樣的。因此,面對前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遺存,后人有必要保持足夠的克制。著名古建筑專家、首倡修復中國古長城的著名學者羅哲文,曾回憶其師梁思成關于修復長城的一些觀點,“古建筑維修要有古意,要‘整舊如舊’,不要全都換成新磚、新石,不要用洋灰;殘斷的地方,沒有危險、不危及游人安全的就不必全修了,‘故壘斜陽’更覺有味兒”。
文物不只是文化遺產,更是一種精神符號,熔鑄了深沉的家國情懷。然而,它是古人留給我們非常脆弱的饋贈。進一步健全法律保護,才能保障它們的生存權。在此基礎上做好文化保護,讓它們以本來面貌在歷史中穿行,是每一代人的責任。既不任舊如舊,坐視它們雨打風吹去;也避免改舊換新,不做“自毀長城”的傻事,才能讓文物自在地呼吸。保護好歷史現場,才能傳承文明,后世子孫無論走多遠,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冒犯文物 自毀長城 長城貼瓷磚 黃河加欄桿 珠峰修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