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張風霞:希望把毛猴這門手工藝傳承發揚光大
家住通州區張家灣鎮祥和樂園的張風霞女士,退休后,癡迷于手工毛猴制作技藝,經過10多年的刻苦努力,她制作的毛猴以形象惟妙惟肖、各具特色,受到愛好者的歡迎。
2001年,張風霞從單位退休后,出于對毛猴手工藝的喜愛,四處拜師學藝。在一次民間工藝品展覽活動上,她偶遇毛猴手工藝傳承人姜守煜,并拜他為師。此后,張風霞一邊向老師請教,一邊自己動手,學習傳統文化,制作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毛猴。
據張鳳霞介紹,傳統的毛猴制作,取材于蟬蛻、辛夷、白芨和木通四味中藥材。其中用蟬蛻做毛猴的四肢和頭部,辛夷做身子,白芨做粘合劑,木通做草帽和其它道具。每制作一幅毛猴作品,都要進行精心設計,再配上所需的場景道具,一幅作品就算完成了。張鳳霞說,整幅作品的制作過程中,要數粘合最費功夫,因為只能使用的白芨這種中藥。
張鳳霞告訴記者:“咱們就用白芨這種手工膠比較柔和,但手工膠缺點是它水分大,不易干,它不能讓你一次隨心所欲地 ,想粘兒哪粘哪兒,你就要等待,或者呢分幾次來調整它的姿態,這個需要一個過程,既不能著急,又不能大意。”
在張鳳霞創作的每幅作品中,都蘊含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有的是對歷史場景的再現,有的是寓意美好幸福的生活。
“借了咱們傳統老北京的老鼠,所以說老數錢,加上這銅錢老數錢,既有傳統的民間手藝,又有民間民俗的媽媽樂 然后又挺受歡迎的。”張鳳霞告訴記者。
張鳳霞創作的作品,以“京都往事”系列作品為主,通過毛猴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再現了老北京的茶館、婚禮、娛樂等多種民俗文化。
張鳳霞告訴記者:“ 這個就叫野茶館,這過去說呢就是鄉村茶館, 在街邊上,縣城邊上,村口那種, 過往的人,在這兒息一腳,喝點茶,從懷里掏出點餑餑來,坐那兒吃點,這樣這是鄉村茶館,這個就是大茶館的形式,大茶館的形式,他來這兒的人呢,做派也不一樣,有拿著鳥籠子的,有在這兒下棋的,然后抽著旱煙袋,看熱鬧的。”
近年來,張鳳霞創作的作品多次參加市區民間工藝展覽,受到專家的肯定和毛猴愛好者的喜歡。同時,張鳳霞希望把毛猴這門手工藝傳承發揚光大。
張風霞告訴記者:“從我內心里希望把我的毛猴事業做大做好,那么我就帶動我的家人,比如說我的孩子我愛人,一方面大家集體來創意這個毛猴作品,另一方面我們也走出去,多做一些社會的教學,這種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實際行動吧。”
張風霞的兒子告訴記者:“我覺得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尤其在咱們祖國創新的今天,更需要有更多的年輕人,以及更多熱愛民族文化的人,進行一代一代的傳承,它不僅是一個優秀的藝術作品,同時在制作的過程當中,我們了解了傳統北京的悠久的歷史和故事,人文的風情與面貌,同時我們在最后還獲得了制作的快樂。”
張鳳霞的毛猴制作技藝得到了區有關部門的重視。
張家灣鎮教委代月江告訴記者:“ 我們想把這項工作,把毛猴制作的手藝引入到學校,引入到幼兒園,毛猴制作是一種手工過程,但是它所體現的是一種文化,那么通過這個平臺,讓學生更多的了解中國,以至于北京這種傳統的民族文化,給學生搭建一個教育的平臺。”
編輯:陳佳
關鍵詞:張風霞 希望把毛猴這門手工藝 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