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7萬余件藏品首次入藏國家南海博物館
作為國家南海博物館籌建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文物的征集工作正在有序推進。9月14日上午,“南海之約”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暨新聞發(fā)布會在北京舉行。由多位藏家捐贈的7萬余件藏品正式入藏國家南海博物館。
印有“波斯為記”的青花瓷殘片。 魏希望 供圖
廣東省銀行發(fā)行的瓊崖流通券
龍被
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
首批捐贈的7萬余件藏品中包含陶瓷器、金屬器等多個類別。這其中有不少藏品,其歷史價值、學術(shù)價值等都得到相關文物專家的肯定。
訴不盡的南海情懷
文物是一個博物館的核心與靈魂,每一個博物館不同的定位讓其對文物的需求也有著差異。國家南海博物館籌建辦自今年起就根據(jù)展陳大綱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文物征集工作。征集工作并非易事,而收藏家們的大力支持,讓這間建在潭門的國家級博物館迎來了它的首批珍寶。
談及捐贈的初衷,多位收藏家都講起了自己的“南海情懷”。
收藏家魏希望此次捐贈了南海海域出水陶瓷、金屬器、黃花梨木鏟等藏品。這其中印有“波斯為記”的元青花瓷器碎片等藏品的歷史、研究價值,受到專家肯定。
“我1998年來到海南,到現(xiàn)在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海南人。國家的南海戰(zhàn)略、海南建設海洋強省的決心都在加深著普通人的藍色國土概念,也喚醒著我們的海洋意識。”魏希望說,當他得知國家南海博物館開始面向公眾征集文物時,他毫不猶豫就將自己多年來收藏的一些與南海相關的藏品捐了出來。
在入藏儀式現(xiàn)場,魏希望指著10件青白釉瓷器告訴記者,15年前,他費盡周折收藏到了這批瓷器,曾經(jīng)有不少島外的文物收藏家出高價收購,可都被他斷然拒絕。“這是南海海域出水的寶貝,舍不得讓它們離開海南島。”魏希望說,現(xiàn)在,國家南海博物館就快要落成了,這里也會成為這些出水陶瓷器的最佳“歸宿”。 “讓大家都能一睹其風采,才能體現(xiàn)出它們的真正價值。”
海南花梨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志揚此次為國家南海博物館捐贈了“龍被”和一批明代銅錠。他認為,向籌建中的國家南海博物館捐贈文物,是應盡的一份責任和義務。“希望通過展品充分展現(xiàn)出海上絲綢之路曾經(jīng)的輝煌,展示海南在歷史上作的貢獻,讓子孫后代都能通過國家南海博物館了解南海、了解海南島。”他說。
全國政協(xié)委員、海南奧林匹克花園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川建捐贈了南海出水陶瓷殘片標本6萬余件。馮川建說,大家的捐贈只是拋磚引玉,希望以此讓更多人關注國家南海博物館、關注國家南海發(fā)展。
除了個人捐贈外,還有5家單位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口航標處捐贈航標文物實物25件,包括浮標、燈塔建設相關資料等。
捐贈文物中陶瓷器成主角
此次捐贈的7萬余件藏品中,“瓷器”成為了首批入藏文物中的主角。
“不少藏品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入藏儀式上,國家南海博物館專家組成員、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原書記兼副主任張威用“震撼”形容自己的感受。“有人說海上絲綢之路也是絲瓷之路,因為陶瓷器是當時的主要貿(mào)易產(chǎn)品之一,南海海域的出水瓷器是這批捐贈文物里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正契合著海上絲路的主題。國家南海博物館的建立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些瓷器以及中國的文化是如何被傳播到海外的。”
他特意提到了魏希望捐贈的一塊陶瓷碎片。陶瓷碎片在南海海域出水文物中再常見不過,可這片不大的青花瓷碎片“信息量十足”,有力佐證了古代中國同阿拉伯國家通商往來的歷史。這片陶瓷碎片上繪有精美的鴛鴦圖案,但更為重要的是上面4個“波斯為記”青花字。
“這4個字說明這批瓷器是專門為波斯一帶國家所定制。過去我們通過文獻,推測外銷瓷會銷售到西亞,而這件碎片上的青花字明確地寫出目的地,這呼應了歷史文獻,為我們找到了物證。”張威說。
據(jù)專家透露,以前也見到過一些寫著商人姓名等字樣的陶瓷碎片,但在目前的發(fā)現(xiàn)中,這是全國唯一一片帶“波斯為記”的陶瓷碎片。而碎片本身又屬于“元青花”,元青花瓷屬出水瓷中的珍貴品種,其數(shù)量比宋瓷還少。這片碎片是魏希望1999年時在潭門的一堆陶瓷殘片里淘出來的。
多件藏品富有本土地域特色
在省博物館的庫房中,記者見到了此次入藏捐贈文物中幾樣頗具代表性的藏品。如果說瓷器體現(xiàn)著海洋特色,那么黎族織錦“雙獅戲球麒麟紋龍被”等不少珍貴的藏品則更代表著海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雖然已有些褪色,但依舊不影響這件“雙獅戲球麒麟紋龍被”的精美與大氣。這件織于明末清初的黎族織錦作品上面織有正面龍以及“雙獅戲球”“雙鳳朝陽”等圖樣。這件龍被是張志揚在十幾年前收藏的。
“海南這么多黎錦中,正面龍圖案很少見,到現(xiàn)在我也只見過3件”,省博物館文物征集部主任王輝山說,黎族自己并沒有“龍”這個元素,所以這件龍被應該是“政府訂制”,準備用來進貢皇帝的貢品,而正面龍的圖案也往往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用到。“時間早、品相好加之正面龍圖案讓這件龍被十分珍貴。”王輝山說。這樣一幅龍被織錦作品,也足以說明當時遠居海島的黎族居民與內(nèi)陸的緊密聯(lián)系。
收藏家蔡于良此次捐贈了一座鑄造于明末清初年間的“春夏秋冬銘龍紋鈕銅鐘”。此鐘四面分別有“春”“夏”“秋”“冬”銘文,是蔡于良當年在文昌收得。 “我們請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廣東管理處的專家們來鑒定,鐘頂部的鐘鈕近似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習慣用的款式,這個鐘最初應該是華僑在這些國家鑄造,然后帶回國內(nèi)。”王輝山說。
同樣由蔡于良捐的、出水于南海海域的明代銅制火銃,讓人感受到那個年代海上絲路的風云莫測。在蔡于良所捐贈的藏品中,還有一本由溥杰(末代皇帝溥儀弟弟)編制的《南海奇觀》。據(jù)王輝山介紹,圖集雖不算古舊,但里面不少圖片十分珍貴。類似這樣的有關南海的珍貴歷史資料在這一批入藏藏品中還有許多。
此外,還有兩把魏希望捐贈的黃花梨木鏟,這兩把木鏟分別由兩塊完整的海南黃花梨制作而成,鏟柄和鏟頭之間沒有任何拼接的痕跡,鏟頭被鐵包裹。黃花梨鏟是黎族的傳統(tǒng)生產(chǎn)工具,那時候金屬在黎族地區(qū)仍不多見。
“它們大約是在清朝中期制造,是我從海南的黎族聚居地昌江和東方淘來的。”魏希望說:“海南自古就有著‘耕海’的說法,我們把這兩把木鏟捐出去,也有著‘耕海’的意味在其中。”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國家南海博物館籌建辦提供。
編輯:陳佳
關鍵詞:7萬余件藏品 首次入藏 國家南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