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別將調控當做樓市“滅火”靈丹妙藥
在因城施策大方向下,各地方也要明白:限制需求只能退燒一時,藥到病除之法還是在供給側下功夫。
近來多地樓市火爆。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了8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8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上漲的有64個,其中領漲的是鄭州。而在杭州19日限購的前一天,杭州市區創造了單日商品房銷售3265套的歷史紀錄,堪稱“瘋狂”。
一季度的一線樓市小馬達硝煙還未散去,三季度二線城市又開啟了樓市上漲的接力賽。鄭州、合肥、廈門等二線城市,均在房價上刷出和GDP增長趨勢相反的上揚曲線。“日光盤”、搶房、離婚買房,各種各樣的與“房事”相關的新聞,屢屢霸占新聞熱點。
樓市瘋狂,會在上游對實體經濟產生資金的虹吸抽離,在下游加重實業租金負擔。在經濟面臨下行困局的情況下,這非經濟幸事。從市場到管理部門,“滅火”是共識,如何“滅火”則成了問題的關鍵。
對有些地方政府來說,調控樓市最“立竿見影”的辦法,似乎就是限購。就近來加入限購限貸隊伍的,就有南京、蘇州、廈門、武漢、杭州。毋庸置疑,抑制了需求的源頭,上漲的勢頭也能得到短暫緩解。但樓市火爆,根源在需求,以“1套”等限購房產數量或購房資質設限,去強行壓制需求也只能壓得了一時。
杭州限購前夜發生的瘋狂“搶房”,就已說明,限購就好比強行抽刀斷水,如果不加快后期分流和疏導,那這一次的限購,很容易就變成下一次上漲的蓄水池。現實也一再證明,只要人為設定的拐點一旦松動,迎來的常是更大力度的反彈。畢竟,限購本身也是種信號——會帶給人們房子緊俏的預期,刺激他們“搶房”。
都知道,現在中國樓市進入分化時代,按照國家“分類調控、因城施策”的總要求,地方政府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應對。但無論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年初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都把供給側改革作為樓市調控的主要抓手。在因城施策大方向下,各地方也要明白:限制需求只能退燒一時,藥到病除之法,還是供給側改革,通過市場手段調整供給來影響樓市價格。
這里的供給側,包括住宅土地供應,也涵蓋中小城市公共資源供給。拿重慶市而言,在二線城市一片漲聲中,重慶作為直轄市和平壩面積僅占全市面積2.4%的山城,房價卻一直保持著溫和態勢。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重慶市8月新房均價為7125元/平米,相較7月環比還下跌了0.24%。原因何在?就在于供給做得好:統計顯示,農民宅基地復墾交易的地票制度每年為重慶增加約14%的供地。此外,在保障房方面,重慶供地占比已達到22%。這甩出一些二線城市很多倍。
化解二線城市樓市從一線城市層層傳導的上漲效應,還要著眼公共資源均衡供給。熱資金盯上杭州、合肥等,無非是因為這些城市匯聚了一個區域或圈層最為優質的教育、醫療等資源。激發購房需求的,除居住外,向來還有附著其上的公共服務價值。這就需要推動中心城市與周邊的協同發展,縮減公共服務“級差”,將此跟土地供應結構優化并推。
二線城市樓市“滅火”,不能陷入“越限購越漲,越漲越限購”的怪圈。指望樓市總按照行政指望的節奏來,而忽略市場自行規律,通常只會造成市場機制扭曲。多些土地供應制度市場化改革、多些周邊地區公共服務供應,才是釜底抽薪之方。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樓市 火爆 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