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隋煬帝蕭后鳳冠展出 或為唐太宗所賞陪葬品
蕭后冠的意義
1。明確蕭后冠的基本結構、加工工藝,為研究隋唐禮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首次發現隋唐時期南方地區的棉,為中國棉花栽培與傳播提供了新資料。
3。首次發現鎏金銅珠化工藝制品,揭示了隋唐銅釵、鈿花的工藝特征。
蕭后冠仿制品十分華美。
被泥土包裹的蕭后冠 陳詠 攝
昨天,揚州博物館一樓特展廳,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把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放入展品陳列柜中,其中一個半包裹在泥土中的銅花鳳冠最為引人注目。這是已發現文物中時代最早、級別最高、結構最完整的皇后冠——隋煬帝蕭皇后鳳冠。
昨天,“花樹搖曳 鈿釵生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成果展”與公眾見面,真版和仿版蕭后冠分別陳列在獨立展柜里展出,首次向社會展示。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稱,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隋唐時期等級最高的冠。據悉,該展覽持續到10月18日。 通訊員 時宇星 陳晶晶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詠
真冠上有水滴狀頭飾
2013年3月,揚州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中星海上紫郡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后被確定為隋煬帝楊廣墓和皇后蕭后墓。考古人員清理出墓志、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文物400余件(套),一件極為珍貴的皇后禮冠,因屬于蕭皇后而被稱作蕭后冠。
昨天記者在現場看到,300平方米的展廳,陳列了十余件(套)由蕭后冠實驗室考古出的成果。在3D打印的蕭后冠模型旁,還陳列著從蕭后墓里清理出的辟雍硯、玉璋、銅燈。這三件文物此前曾展出過,但因它們能夠直接佐證蕭后身份,且為典型的隋末唐初器物,所以再次展出。
作為重頭戲的真版和仿版蕭后冠,被分別陳列在獨立展柜里相鄰展示。歷經千年,蕭后禮冠雖被泥土包裹,但仍能看到水滴形狀的頭飾,部分泥土下露出的黃銅色花瓣中,有小石人直立在花蕊間。主持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項目的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楊軍昌介紹,因為揚州的酸性土壤不適合金屬質文物的保存,蕭后冠腐蝕嚴重。經過兩年多的艱苦修復,蕭后冠上一些脆弱飾件的形狀得以完整維持。
和深埋地下千年的真版蕭后冠不同,歷經半年制作完成的蕭后冠仿制品則十分華美。據介紹,蕭后冠上有13棵花樹、166片銅花瓣、12片水滴形頭飾,盡顯皇家氣派。專家表示,仿制冠的花瓣、花蕊、花莖,以及其他材質,都與蕭后冠的材料完全相同。
保存泥土避二次傷害
“我們運用超清顯微鏡、掃描電鏡、X光機、光譜儀、3D掃描儀等等這些現代化的尖端設備,一步步還原蕭后冠最初的模樣。”楊軍昌教授展示了蕭后冠的X光片,“運用X光機,可以看到冠是由2個博鬢、2道呈十字交叉的‘梁’和3道呈環帶的‘箍’組成基本架構,框架構件上分布著13棵花樹。”
楊軍昌表示,歷時兩年多的蕭后冠修復工作如今已經完成。目前已知的蕭后冠上包含的材料,有金、銅、鐵、玻璃、漢白玉、珍珠、木、漆、棉、絲等10種;工藝則包括錘揲、焊接、掐絲、鑲嵌、珠化、鎏金、貼金、鑄造、鏨刻、拋光、剪裁、髹漆等12類,構件復雜程度、工藝精美程度遠超想象。
楊軍昌說,他們曾想把蕭后冠上的泥土都清理干凈,但發現由于保存狀況極差,此舉極有可能給文物造成二次傷害。“包裹它的土在某種意義上,起到了保護支撐的作用。如果全部清掉,冠飾可能立刻就會散架。”所以展覽中呈現在公眾眼中的,僅僅是“一坨”半包裹在泥土中初具雛形的冠飾。
鳳冠再揭秘
唐太宗賞的陪葬品
花樹數超唐代皇后
考古人員綜合研究分析認為,這頂禮冠并非蕭后生前所戴之物,很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賞賜的陪葬品。從禮制上看,規格甚至高過了唐代的皇后。
束家平說,“蕭后是歷史上少有的前朝皇后由后朝按照皇后規制安葬的個案,因此她的禮冠在發掘時并非戴在頭上,而是擺在棺槨東側一個長約0.6米,寬約0.4米的木箱內。我們判斷這禮冠應是唐太宗給她的哀榮。”楊軍昌也表示,“唐史所載,皇后禮冠花樹數量為12,而蕭后冠則有13,這些很可能都是下葬時唐太宗李世民給予她的禮遇。當然,這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據透露,蕭后墓內還發現了她的骸骨,目前仍在進行實驗室考古和清理工作。目前,揚州規劃建設的隋煬帝遺址公園已進入評估和審核階段,未來包括骸骨、蕭后冠等在內的珍貴文物都將在該遺址公園原址保護、展出。
編輯:陳佳
關鍵詞:隋煬帝蕭后鳳冠展出 或為唐太宗 所賞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