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書法創作:追求展廳文化還是回歸生活美學
目前的各類大型書法展覽中,展出的多是大幅作品,巨幅作品也不少見。事實上,書法作品從明清以來以大幅豎式長軸居多,主要為適合古代的房屋高度。當代書法創作延續這種傳統,恰好適合了現代的展廳模式。這類作品通常給人以震撼的視覺沖擊,但并不太適合一般的家居張掛。然而在為展覽而創作的慣性引導下,許多書法家也已經習慣于以大幅作品示人。
現在一些展覽的展陳方式悄然發生了改變,如在展廳中營造居家場景,將家居與書法作品互相融合,體現一種實用和親和氛圍,可謂書法展覽形式的新探索。書法藝術是最便于廣泛傳播、深入普通人群的藝術形式之一,當前的展廳文化對于書法藝術自身的發展有何影響?如何用合理的展覽模式引導書法創作?書法的居家張掛有何講究?在書法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的路途中,上述問題值得一一探討。
書法尺寸應有章可循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其形式古今有別。過去的書法作品,無論信札,還是日常中的書寫,大都應功用而產生,例如天涯海角一紙書信能夠傳達彼此的思念與祝福,而書寫對聯、警句之類可以勵志等,都是書法藝術在生活中的呈現。明代之后書法在形制尺幅上不斷加大,很大原因是明代資本主義萌芽之后,社會審美、制作工具的改變以及書法欣賞隊伍從貴族到平民的拓展,使得除了雅玩小品之外不乏高堂大軸,不過即便尺幅再大也不會不實用。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朱天曙分析說:“現在展廳普遍比較大,為了視覺效果的呈現,作品小了不太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展廳里的書法作品總體比較大。”中國國家畫院教學培訓中心學術主持馬嘯對此表達了一種擔心,“一件書法作品尺幅大了之后,或者說形式感更強了之后,常常容易空洞無物,耐人尋味的東西會減少。中國古人做什么事情都有節制性,不希望膨脹、以面目夸張去吸引人,書法幾千年是受實用的推動而發展的,如果一味求大,會越來越脫離生活。更現實的是,完全為了展廳面積而定制的撐破天花板的作品,在展覽之后往往不知何去何從。”榮寶齋《藝術品》期刊主編王登科說:“當代書法經歷了30年發展。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的時候,老先生們還是延續過去的傳統,尺幅都不會太大,案頭書寫時也放得下,書齋式的作品,稍微挪動一下就可以完成了。而最近二十幾年來,作品不斷加大尺幅,其書寫環境也不會是在書齋里,那種巨大尺幅的作品只有在大工作室里才會出現。”
當然,傳統書法有自身的藝術規律,大有大的理由,小有小的依據。譬如摩崖書法刻在懸崖峭壁上,字大、體大,契合摩崖書法的文化目的和價值體現。傳統書法的目的性非常明確,宗教活動、祭祀、記功、頌德,需要書法的參與。為了不朽,把書法鑄在青銅器上、刻在石碑上,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密碼和文化信息,就保存下來。帖學針對的就是以手札、文稿為代表的墨跡。這些墨跡的尺幅起于案頭,終于案頭,內容豐富,以小幅居多,是文人士大夫的專擅。于此,中國作家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張瑞田認為:“大小并不是區別書法高低的標志,重要的在于大的書法展現的是什么樣的人文情懷,小的書法富含什么樣的人生況味。如果均有章可循、有話要說,大可大,小亦可小。”
書法應回歸生活環境
當下,書法展廳化是一種現象。當代書法的道場就是展廳,書法家個人價值的體現,也有賴于展廳。從創作者和策展人的角度來說,書家參加展覽,多被要求豎幅作品,便于展覽時充分利用上下空間而省左右空間。常熟市書畫院專職書法家秦健意識到:“展廳是書家們一較創作水準高低的競技場,也是新書家脫穎而出的主要門徑。因而它需要有強烈的視覺藝術性,往往尺幅的加大和形式的多樣會更具吸引力。”
令人無奈的是,“作為書法家功利評定的最后機會,書法展覽和展廳也成為當代書法家的‘考場’和‘賽場’,而迎合展覽進行書法學習和創作也成為別無選擇的選擇”。誠如張瑞田所說,“當代書法已經走出了書齋,鮮有傳統書法的功能。人們對書法的需求,更多的是審美的需求、收藏的需求,前者是為了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后者看重書法作品的經濟價值。”然而值得當代書法家們關注和研究的是,雖然書法走出了過去讀書人的審美視野,向這個世界化藝術的道路邁進,但它也逐漸與書法的初衷相背離。書法作品從生活的空間走到展示的空間,變成了一種遠離生活的特定的藝術形式——只有到展廳里,我們才可以看到作品。王登科認為,當下對文化的回歸和導向還是應該回到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的初衷,讓書法健康發展并成為我們生活當中的一個藝術品種,而不是僅僅是美術館里的作品而已。
如何讓書法長期健康地發展,馬嘯提到“回歸生活”的內涵,他說:“夸張的藝術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存在,但一旦進入生活中,就變得很尷尬。不能說我們的時代變了,回歸生活的作品就不符合時代要求了。我們要把書法從單純審美中解放出來,回歸到當代人的生活環境中。”
安靜雅逸小品更有受眾
秦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書法展覽時,十分明確展覽的思路,即在尺幅上皆以小品、手卷以及日常書寫為主,在展廳的布置上配以紅木家具,盡量讓大家感受到像家一樣的感覺,而不是肅穆的展廳。作品則以平穩的行書為主,沒有鴻篇巨制、夸張用墨,盡量拉開與純展廳效果的距離。希望在獲取展廳效果的同時,也獲得家居書法創作的安靜雅逸、日常隨意、傳統精微。無獨有偶,記者采訪到平日喜歡收藏書畫的徐虹,她認為字畫以家居的方式進行展覽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因為現在的住宅高度一般都有限,不適合懸掛大幅的書畫作品,而展覽根據一般家庭的實景去布置懸掛作品,更直觀、更有吸引力。作為居家裝飾,幾幅好的書畫作品會提升一個家庭的文化氣息和檔次。“對于我來說,我希望作品能夠文雅一些,我較喜歡雅致和清新一路風格,不張揚、不濃烈,雖清淡卻久遠。”徐虹說。
而另一位青年藏家劉秩,常會選擇四尺三裁或四尺對開的作品,因為這個尺寸比較適合現在家中的張掛。他說:“現在展廳大尺幅書畫作品有些類似‘揚州炒飯’,除了特定的歷史題材創作,我覺得普通的書畫家去做那么巨大的作品是一個誤區,也不會走進普通老百姓家里,反不如小而精的作品更適合藏家收藏和流傳。雖然現在展廳越來越大,但小品展也很值得一看。”
不同于美術館性質的北京榮寶齋時有展覽推出,其書法館經理宋濤介紹:“我們在策劃展覽時更多會根據展廳的空間、作品的形式來布置,同時也會考慮到與市場方面相結合。在風格的選擇上盡可能包容,但大多會以傳統為主。如今購買書法的仍然是以投資收藏為主,作為居家裝飾的并不太多。不過現在也因大眾消費能力慢慢提高,有向家庭裝飾方面發展的趨向,可能小尺幅的作品更利于在市場上推廣,更適于家庭懸掛。”
杏壇美術館館長黃和平說:“家裝對小幅藝術作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藝術品、書畫作品現在越來越成為彰顯人們藝術個性和品位的載體,很多人甚至像定制衣服一樣,開始定制繪畫、書法。”他認為,現在書畫作品也不都走高端路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幅作品的選擇使用和張掛越來越多,從易受價格影響轉為以喜歡為主。
提高公眾審美是書家的使命
隨著書法作品走進家庭,金石拓片也成為人們的選擇之一。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碑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張深偉介紹說:“金石拓片現在慢慢也會成為大家的選擇,與它的尺寸、形制不無關系。金石碑拓所涉門類眾多,選擇范圍廣。比如根據年代就有商周、甲骨、青銅器、磚瓦陶文等。這些器物大多比較小,拓制的拓片也小,有的會有加蓋印章或做以題跋,適宜雅鑒、品賞。不過這也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條件以及居家的裝飾風格來定,但有一條是‘文辭不雅者勿張掛’。”
雖然選擇收藏和張掛書法的人越來越多,但有時也不能一味為了需求而創作。不得不承認,在現實中,有時面對受眾要求難免會令書家感到尷尬。馬嘯坦言:“很多人找我寫字的時候,也還是老一套的內容文字,我有時候會覺得很俗氣,也不想寫,但當我寫一些自認為有內涵的內容時,接受者反而不覺得好。”他認為有兩個方面原因導致這種現象:“一是書家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掌握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社會民眾的知識水準有待進一步提高。”“當代社會可能有些人學歷很高,但他的審美能力和修養品格卻可能是較低的。如何塑造一個人的精神品格,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很缺乏、要認真思考的。除了對書法家有要求之外,民眾的素養也有待提高。”馬嘯說。
書法藝術能體現中國文化的意韻,特別是在家庭的懸掛上。“家中懸掛的書法能體現主人的志趣和審美愛好,作為書家要在創作與大眾審美之間尋求平衡,引導大眾欣賞高雅藝術,提高普通人的審美情趣,增加欣賞的內容。” 朱天曙說。“希望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居家環境中,都會懸掛一張書法作品,可以勵志,可以寄托人生的追求,可以描寫美好的事物。而讓大家遠離那些庸俗的詞匯,也是書法家的職責和使命。” 王登科的呼吁就是代表。
編輯:陳佳
關鍵詞:書法創作 追求展廳文化 還是回歸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