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原標題:盲人男孩離家出走十幾次:我想學習 想去工作
志愿者在幫助小魚。
這兩年,19歲的盲人男孩陶小魚已離家出走十幾次了,每次都是好心人送他回家。8月20日深夜,在廣州西門口一帶,廣州志愿者發現了流浪者陶小魚。9月2日,志愿者把他送回了在佛山大瀝打工的父母身邊,沒想到,第二天,他又離家出走了。
但對于離家出走,陶小魚有自己的解釋,“我現在是成年人了,不想賴在家里,不想成為家里的累贅。我想學習,想去工作。”
志愿者街頭發現他
近日,尚炳輝關愛外來人員工作室的一名志愿者致電本報稱,十多天前,一次給流浪人員送溫暖的活動中,在廣州西門口一帶,發現了一位特別的流浪者,他是個盲人,名字叫陶小魚,今年只有19歲。
“雖然他看不見,但人很聰明,在別人幫助下,他可以一個人坐公交、乘地鐵,走路靠手去觸碰和耳朵聽聲音。”尚炳輝說,第一次發現陶小魚是在8月20日深夜。
“我們走上前,才看到他眼神有點不對勁,他說自己是個盲人,想來廣州找工作,但一直沒有找到。問他爸媽在哪,他說在佛山打工,自己跑出來就是想證明自己可以自食其力。”短暫交流之后,志愿者留下了一個聯系方式,讓他有需要的時候打電話。
8月23日,陶小魚給尚炳輝打來了電話,說想讓幫忙找個盲人按摩店去上班,尚炳輝隨即約好了見面的地點。“8月24日晚上10點多,我們幾個志愿者見到他,他說自己已兩天沒有吃飯了。”于是,尚炳輝帶著他來到了街邊食鋪吃飯,他狼吞虎咽地吃了兩碗米飯。在談話中,陶小魚一直不停地咳嗽,志愿者便張羅著給他買藥。但由于較晚,很多藥店都關了門,志愿者們走了很多條街才找到一家在營業的藥店,花了將近100塊錢買了藥。
在交談中,小魚堅持說自己不想回家,他想找到工作之后再回家,問及是不是被家人嫌棄,他說只想證明自己。
廣州志愿者深夜送盲人男孩回家
9月2日,放心不下的尚炳輝再次和幾名志愿者一起來找陶小魚,并商量著把陶小魚帶回家去,建議他先把咳嗽治好了,再來廣州找工作。但面對這樣的方案,陶小魚有點反抗情緒,可能是自尊心太強了,讓他覺得沒有辦法面對家人。“在我們的再三勸說之下,陶小魚還是決定跟我們一起坐上了回家的車。”尚炳輝說。
當車子到了佛山大瀝已很晚,陶小魚的父親陶先生及其表哥在家附近的路邊等待著志愿者。“他與父親見面后,依舊帶有反抗情緒,但是在我們志愿者的勸說之下,他還是坐著表哥的電瓶車回家了。”送走了陶小魚,尚炳輝和其他志愿者并沒有停止救助。“我們回來后,就馬上聯系了盲人按摩培訓學校的老師和幾家盲人按摩院,他們都表示歡迎他來學習和工作。”尚炳輝說。
“我已經是成年人,不能依賴別人了”
昨日,記者從尚炳輝處獲悉,回家的第二天,陶小魚再次離家出走了。“我剛接到他父親的電話,說孩子又出走了。”尚炳輝一陣嘆氣。
“他估計還是在廣州西門口、陳家祠一帶流浪。”尚炳輝表示,陶小魚曾告訴他,曾在陳家祠附近一家按摩店工作過,平時來廣州,在路人和志愿者幫助下,是可以一個人乘坐公交車和地鐵的。“他說自己一個人走路也不怕,可以用手觸摸或者用耳朵來聽,自己可以躲開馬路上的車輛,如果躲不開,被撞了更好。”
至于流浪的日子,陶小魚也向志愿者透露了不少。“他告訴我們,有時一天兩天不吃飯,喝點水就過去了,我們問他為什么不尋求幫助,陶小魚說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不能依賴別人了。”一位志愿者說。
目前,尚炳輝再次組織志愿者去尋找陶小魚的下落。“他正處于叛逆期。我們挺擔心他的安全,希望這一次我們能夠真心幫上他,讓他去工作,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尚炳輝說。
父親:這兩年他出走十幾次了
昨日下午,記者電話聯系到了陶小魚的父親陶先生,他在佛山大瀝鹽步從事布匹搬運工作。說起陶小魚,他很是無奈,“前幾年,只是偶爾出走。這兩年,離家出走變得很頻繁,至少已有十多次了!”
“這一次出走是幾個月前。他平時就閑在家里,沒事可做,只能睡覺。當時他說想出來找工作,我說你要慢慢來,他一下子就急了,說不想賴在家里等死,于是就離家出走了。”陶先生說。
陶先生表示,陶小魚3歲的時候因為患病導致了眼角膜壞死。“當時,是我老婆的姐姐在云南照看他,當時突然發高燒,我們沒辦法立馬回去,沒有及時治療,眼睛就看不見了。”陶先生說,之后,陶小魚跟隨自己來到佛山生活。
“1990年,我們有帶他去云南的醫院就診,但是治療費要1萬多元。當時我們真沒有那么多錢,就回到了佛山。”陶先生說,隨后,又帶陶小魚到中山大學附屬眼科中心就診,此時,他眼球已突出來了,醫生表示沒有辦法治療。“我們已盡力了,真沒有辦法救孩子的眼睛。”陶先生說到此處,言語有些哽咽。
“希望社會能幫助下我們,最好有學習盲人按摩的學校接受孩子。作為父母,我們理解他,但也擔心他一個人出來闖,擔心他的安全,怕他出事!”陶先生說。
專家聲音:身邊人要傾聽他真正的聲音
中國笨牛生命教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心理咨詢師李凌表示,陶小魚現在的情況有兩方面的促成因素:一是青春期的“自我挑戰”、“自我突破”的心理。“與他先天性格有關,人總是想突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局限,作為視力障礙患者,陶小魚也不例外。”二是家庭環境的因素,窘迫的家庭生活也逼迫他去成長,去想辦法養活他自己。
李凌表示,面對陶小魚的情況,一方面,家長要多些陪伴和傾聽,“他有自己的想法,要去傾聽他的想法,與他多交流。”另一方面,社會也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例如殘聯、志愿組織,為他提供心理疏導和就業渠道。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