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撤點并校”不能只算經濟賬
近日,11歲的鄒佳瑞在奶奶的陪伴下,來到四川省仁壽縣彰加鎮八洞村小報名。令人意外的是,他被告知八洞村小要撤。彰加鎮中心小學校長回應,因學生太少,準備將八洞村小撤掉。仁壽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村小不僅不會撤,還會逐步恢復。只要村小還有一個愿意就讀的學生,就不能撤。(9月1日《華西都市報》)
從高峰時期的1000多名學生到如今的6名學生,八洞村小的命運,只不過是許多鄉村學校生存生態的一個縮影。不論是學齡人口的數量下降,還是一些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村家庭將孩子送到城鎮讀書,抑或部分學生跟隨到外地務工的農民工父母異地上學,在社會流動加速、鄉村空心化的時代背景下,一些鄉村學校“由盛轉衰”成為一種無奈和堅硬的現實。
在功利主義和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當下,資源應該如何被利用,往往取決于哪種利用方式更有效率。八洞村小有3名老師,撤掉八洞村小可以將這3位教師并入彰加鎮中心小學,有助于解決該小學師資緊張的難題。可是,對于這幾位孩子及其家庭來說,“撤點并校”意味著就近入學落空;孩子們上學要么走更遠的路,要么家長在彰加街道租房陪讀,這無形之中加劇了這些貧困家庭的教育成本。
“撤點并校”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合教育資源、提升辦學質量,卻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問題,如孩子們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鄉村文化種子被掏空、寄宿制損傷親情互動以及教育成本上升導致輟學現象加劇等。隨著“撤點并校”后遺癥的漸次凸顯,教育部門對盲目、無序的撤并熱潮潑上了冷水、戴上了“緊箍咒”。
“撤點并校”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在堅持程序正義和“保障就近入學”的基礎上“適當合并”。撤掉八洞村小既不符合“保障就近入學”,也沒有取得家長的同意,更沒有按照相關程序取得行政許可;將“學生太少”作為撤點并校的理由,在家長明確表示反對的格局下依然一意孤行,說到底是一些人在利益驅動下自彈自唱。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李泓冰有一段話,對鄉村學校的存在價值做了溫情卻不失深刻的描述。“對遙遠的鄉村來說,每一個學校,是一堆火;每一個老師,是一盞燈,那燈光雖是暗淡,卻明明滅滅地閃了幾千年,是燭照中國鄉村的一線微茫,溫暖,踏實”。哪怕只有一個學生,八洞村小依然有存在的價值,依然可以點亮鄉村的“庠序燈光”。
促進教育均衡,顯然不能盲目、無序“撤點并校”。農村學生也有“保障就近入學”的教育權利,鄉村學校不能只算經濟賬。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有一個上學的孩子,這個家庭就多一份希望。鄉村學校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或許會遠遠大于省下的教育經費。(楊朝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撤點并校 經濟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