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陸軍第54集團軍紅軍鐵甲旅血脈傳承八十年記事:從神府紅軍到鐵甲勁旅
新華社武漢8月29日電題:從神府紅軍到鐵甲勁旅——陸軍第54集團軍紅軍鐵甲旅血脈傳承八十年記事
樊永強、曲國輝、丁雅涵
今年4月25日清晨,一向人流量不大的神木火車站擠滿了接站的人群,他們翹首以盼的是未曾謀面的神木“親人”——前來尋根的神府紅軍傳人、陸軍第54集團軍紅軍鐵甲旅的官兵代表。
“這樣的場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這次尋根之旅的領隊、旅副政委孫貴新感慨說,“不管部隊走出去多久、多遠,我們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
七個人四桿槍,紅軍血脈傳到今
這根脈與情誼,早已深植于神木大地。
80多年前,一塊名為“神府蘇區”的紅色根據地在陜北生根發芽。
創建這片紅色根據地的,正是紅軍鐵甲旅的前身——1933年10月18日在神木尚家岊一口窯洞里誕生的神府紅軍游擊隊。這支隊伍剛成立時只有7個人,武器也只有4把土槍。
游擊隊政委王兆相的哥哥——陜北特委軍委書記王兆卿被反動派殘酷殺害。他說:“我哥哥犧牲了,我一定接著干革命。”
一句“接著干”,就這樣注入了神府紅軍的基因。成立不到一個月,這支游擊隊就在戰斗中犧牲了3名黨員,他們依然接著干了下去。
不到一年,游擊隊發展壯大為200多人的中國工農紅軍陜北獨立師第三團,創建了神府蘇區,并成功粉碎敵人第一次“圍剿”;三年后,部隊擴大為紅軍獨立第一師,全師1000多人。
抗戰時期,神府根據地作為黨中央的抗日前哨,是八路軍120師和晉綏抗日根據地的可靠后方,護衛著黨中央的東大門。
83年來,這支老紅軍部隊歷經13次轉隸、18次改編,部隊駐地從祖國邊陲到中原腹地,走過12個省市,先后隸屬于近十個大單位,級別在營、團、旅、師之間多次升降并改,戰爭年代血染的那一抹“紅色”經受住了現實的重重考驗,代代相傳。
“每年一次的‘新時期七勇士’評選表彰是全旅官兵矚目期盼的盛事。”旅政委李軍介紹說,如今的紅軍鐵甲旅,已建設成為集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等各類輕重機械化裝備于一體的中部戰區鐵甲勁旅。
“哪里有群眾呼救聲,就往哪里沖!”
在神府紅軍革命紀念館,當看到“菜園溝慘案”展板和陳列的一把鍘刀時,紅軍鐵甲旅的官兵代表不約而同地脫帽默哀,向保護紅軍大義舍身的18名老區群眾致敬。
1934年8月14日,敵人將菜園溝村幾百村民驅趕到幾口鍘刀前,逼問共產黨員和紅軍下落:“誰敢不說,就鍘了誰的腦袋!”
一直鍘到第16個,鍘刀卷了刃,鮮血染紅了土地。敵人拉出一位年輕婦女,這位婦女卻大聲喊道:“不知道!要殺就殺!還問什么?”最后是個小男孩,年僅14歲,他一句話沒說,主動走向了鍘刀……
在神府紅軍五次反“圍剿”斗爭中,根據地百姓和紅軍子弟兵同生死的感人故事不勝枚舉。
2002年,當回憶起戰爭年代那段血肉相融的生死魚水情時,97歲高齡的王兆相依然十分動容:“在神府蘇區最艱難時期,是群眾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紅軍。共產黨、紅軍是死是活都會和鄉親們在一起的!”
改革開放后,富裕起來的神木依然深情關愛著這支部隊。在紅軍鐵甲旅旅史冊上,僅最近10年來就留下了20多次神木人民慰問官兵的感人記錄。
紅軍鐵甲旅官兵把老區人民的關愛化作服務人民的更大動力。1975年,豫南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官兵聞令而動。
“哪里有群眾呼救聲,就往哪里沖!”部隊一位老同志至今記得,當時首長一聲號召,他就帶領已經20個小時沒吃飯的全連官兵再次沖向洪魔。這次救災,官兵們共解救出被困群眾1萬余人。
今年夏天,江淮大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從7月1日到7月31日,紅軍鐵甲旅出動690余人,高強度連續作戰,先后機動3000多公里、轉戰5縣市,轉移被困群眾916人,搶修道路3900余米,加固堤壩約1.4萬余米。
永遠會呼吸的傳統
繼承傳統,不是守住爐灰的溫度,而是傳遞火焰的能量。
“鐵流滾滾戰車隆隆,我們是英雄的紅軍鐵騎兵。神府紅軍震敵膽,紅三團陜北馳騁……”每天清晨,這首由官兵自己譜曲填詞的旅歌總會回蕩在鐵甲旅營區。
旅政委李軍說:“紅色血脈是我們過去打勝仗的根,也是今天我們擔重任的魂,永遠不能變、不能丟。”
部隊老首長薛清池,1988年退休后花費了整整10年時間,沿著戰爭年代神府紅軍戰斗過的足跡走了一遍,采訪了百余位老紅軍、老八路,和神木作家楊文巖一起編寫出版了《神府紅軍團征戰記》等軍史書籍,并協助老部隊建立了榮譽史館。
撫今追昔,全旅官兵倍加珍視部隊光榮歷史。近年來,部隊4次派人赴陜北神府老區尋訪前輩戰斗歷程,對每一個榮譽連隊和功勛戰將、知名戰例都進行深入發掘,陸續編撰了《紅軍鐵甲旅光榮傳統叢書》《裝甲旅旅史》等傳統讀本,拍攝了《鐵騎丹心鑄榮光》旅史紀錄片,建起了旅史文化墻。
與此同時,一個以傳承紅色傳統、勵志精武建功為主題的“學旅史、唱旅歌、鑄旅魂”活動也在部隊蓬勃開展,大力宣揚部隊光榮歷史,用紅軍精神引領、感召和激勵新一代官兵。(完)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紅軍 血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