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棚戶區改造強拆7處文物:文物決不能成交易砝碼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包括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衛生所舊址、劉亞樓上將舊居等在內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被強拆。8月27日,雙城區政府通報稱,根據國家文物局意見,當地決定對“雙城劉亞樓舊居”等7處被人為破壞的不可移動文物實施原址重建。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文物保護工作,在此背景下,哈爾濱市雙城區為何會出現強拆文物的現象?《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法制日報8月29日消息,6月25日凌晨,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一處棚戶區改造現場內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被強拆,時隔整整兩個月之后,此事被曝光。
8月26日,《法制日報》記者在事發地采訪時發現,當地官員積極配合采訪直言“丑聞”,唯一的要求是隱去實名。
文物所在棚戶區被夷為平地
6月25日,哈爾濱市雙城區“雙城劉亞樓舊居”等7處不可移動文物遭到人為破壞。視覺中國 圖
事情最初展露于2016年6月27日天涯論壇的一個網帖,該網帖名為《黑龍江省哈爾濱雙城市雙城區全國不可移動文物遭強拆》。網帖大概內容是:我叫顧某某, 現住黑龍江哈爾濱雙城區,所住房子經國家第三次文物普查認定為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衛生所舊址,被列為哈爾濱市雙城區不可移動文物。2016年6月25 日凌晨一點左右,本人正在家中睡覺,被一群人砸碎房門入室蒙面綁走,造成腰椎骨折,不能動彈,現正在醫院接受治療。在被蒙面綁走一個多小時之后,才放我回 到了原住處,這時本人看到的情況是一輛大鏟車正將我家房子推倒,即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警衛連舊址;劉亞樓上將舊居;東北民主聯軍獨立團舊址和獨立團炊 事班舊址。眼看著記錄著東北民主聯軍光榮戰爭歷史的遺跡及很多相關古跡剎那被摧毀,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
今年8月25日,當地一家媒體報道了此事件。報道中主要介紹了不可移動文物資料和被強拆的事實,并未涉及網帖發布人顧某某所述說的遭綁架、欺辱等情況。
8月26日,《法制日報》記者赴雙城采訪。拆遷現場,原來的房屋已完全成為一片廢墟,在廢墟上有一塊署名雙城區文體廣電局的紅色通告牌,寫著“此地為不可移 動文物保護現場”,日期是2016年7月6日。現場的居民告訴記者:這里是雙城區東北隅一期棚改項目的拆遷地,這片遭強拆的文物四周被拉起警戒線,警戒線 的后面是一大片已清理完畢的土地。
被毀文物周邊拉起警戒線
據當地志愿者介紹,被拆成廢墟的7所建筑包括: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衛生所舊址、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警衛連舊址、劉亞樓舊居、東北民主聯軍獨立團舊址、獨立團炊事班舊址……
記 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東北民主聯軍也就是后來的“第四野戰軍”。開國上將劉亞樓1946年年初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當時,“四野”的指揮所就在雙城。 前線指揮部設在雙城的兩年時間里,“四野”先后參加大小戰斗、戰役二十二次,其中著名的有新開嶺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冬季攻 勢;遼沈戰役。在1948年9月至10月間,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率領東北野戰軍發起了規模巨大的遼沈戰役。參戰將士經過52天的浴血奮戰,全殲國 民黨衛立煌集團重兵47萬,解放了東北全境,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不朽功勛。這次戰役的決策之地,就是位于哈爾濱雙城的第四野戰軍指揮所。
記 者從官方提供的材料中看到:6月25日凌晨,劉亞樓上將舊居等7處不可移動文物被強拆,拆遷責任人李某某和背后指使強拆的拆遷公司負責人常某某被刑事拘 留,面臨檢察機關的起訴,對于是否存在黨政機關人員幕后參與,哈爾濱紀委已組織調查組進行調查。7月26日文保部門已在被拆毀的文物周圍拉起警戒線、樹立 了警示牌,棚改工程已暫停。
被毀文物一直疏于保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7處文物存在掛牌時間晚、沒有定級、產權為私有、48戶居民居住其中,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保養修繕等問題。這7處文物與西側的“四野紀念館”僅僅相隔一條街道。
雙 城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姜勇介紹了7處被損毀文物的來歷,文物中包括劉亞樓舊居、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衛生所舊址、指揮部警衛連舊址、聯軍獨立團舊址、獨立 團通信班、炊事班還有陳家銀鋪等舊址。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雙城區政府上報了150余處,2010年包括這7處建筑的一批文物被黑龍江省“三 普”文物認定專家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但按文物保護法分級規定,這7處建筑沒能定級,2013年向區里申請,2015年12月文保部門開始對其掛牌保護。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全國各地都爭先恐后向國家申報文物保護,領導們也都覺得這事多多益善,國家認定的越多給撥款就越多,獲得歷史文化名城、名街的可能性就越大。但誰都沒想到,絕大部分的文物定不上級,國家也就不可能撥款養護。”雙城區政府一位官員向記者透露。
據姜勇介紹,這7處文物產權屬于私人所有,一直有人居住。
隨 后,記者采訪了雙城區政府征收辦,了解到這7處文物中共散居著48戶居民,近一年多數已陸續搬出。在查閱文件時,記者看到居民佟某某的房產證,面積 38.5平方米,位于聯軍獨立團通信班舊址內。記者在資料照片中看到,在被強拆前,這7處文物中有些已經很破敗,房檐坍塌,警衛連舊址連門窗都已被拆走。
當 被問及這7處文物的保護修繕工作時,姜勇表示很無奈:我們一直在監護、保護,但修繕起來困難太大。按文物保護法規定: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 繕、保養。費用則視所用人能力自行承擔或由政府予以幫助,7處文物中的48戶居民生活水平都不高,即便文保部門提過要求,也沒有誰會自己出資修繕,每處文 物中都有幾戶居民,協調整體的修繕保養很難實現,這7處文物就一直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
當地政府一位官員單獨向記者提出這樣一種比喻:“這些未評級的文物就像冰棍兒,融化了也許沒事兒,沒等融化就扔掉肯定是不行的。”
法律紅線不可逾越
文物建筑私有,那么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居住其中的住戶是否可以多享受一些補償?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雙 城區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城區的四個隅是名副其實的棚戶區,很多房屋都是民國時期的,沒有上下水、沒有煤氣、暖氣,居民只能使用旱廁,夏天怕雨水 倒灌、冬天怕火燒連營。2015年9月,雙城區決定啟動東北隅一期棚戶區改造工程,一是棚改項目作為要求有政績考核,二是居民對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有迫切 需求。
項目啟動,土地征收工作開始后,7處文物中居住的居民得知所住房屋不在拆遷 范圍不能參與棚改,就開始到區政府信訪。記者看到一份28位居民簽字按手印的信訪書,他們認為,1987年從房管部門買了現在的住房,住了近30年,如今 掛了塊文物保護的牌子就無法借助國家的棚改政策來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非常不滿。
據介紹,雙城區政府為了滿足這些居民的要求,采用了征收文物建筑加以保護,用棚改房進行置換的措施。
記者在位于棚改地塊旁邊的征收辦查到了這部分居民的登記記錄和房屋產權置換協議書。“損毀文物已無法復建,怎么處理得等上級指示,現在我們最擔心作為老城區四隅棚改的第一個項目就此戛然而止。”雙城區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8月26日,《法制日報》記者在拆遷現場采訪時看到,圍攏過來的一些居民的情緒有些激動,他們向記者表示,現在拆遷居民都在外租房居住,很不方便,希望棚改項目能盡快重新啟動。
當 地政府一名官員說,在棚改項目建設中,地方政府要改善民生、體現政績,開發商要盈利,老百姓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同時還要爭取更多的置換補償,在這三方利益的 博弈中,文物決不能成為交易的砝碼,文物是人類文明在傳承中積淀的精華,是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基因,法律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編輯:陳佳
關鍵詞:棚戶區改造 強拆7處文物 文物決不能 成交易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