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7月份不少城市在暴雨中“看海” 北京為何有驚無險
北京暴雨時,北京市延慶區市政管理處工人正在應對局部積水。
賈德勇攝
剛剛過去的7月,暴雨在中國轉了一個圈,一個個城市接連“看海”。
此輪暴雨考驗,北京的答卷還不錯:7月19日突降大雨,一下就是將近50個小時,全市總雨量超過了2012年“7·21”那場特大暴雨,盡管仍有局部地區出現積水,但城區基本沒有重現“7·21”“看海”場景,也未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7·21”后,北京采取了哪些管用措施緩解城市內澇?防治城市內澇,下一步還應該做些什么?記者冒雨進行了實地采訪。
改造70多座泵站,橋區防汛能力從兩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
北京7月19日暴雨,記者最先想到的是去廣渠門橋看看。4年前那場暴雨,廣渠門橋排水系統幾近癱瘓,橋底下一片“汪洋”,一名司機在積水中不幸溺亡。
“4年前廣渠門橋積水嚴重,是因為河水倒灌到排水方溝,抽出去的水又流回橋區。當時井蓋都被倒灌的水頂起了1米多高!”7月20日18時許,負責廣渠門橋區排水的夕照寺泵站總工程師王洪江在工作現場告訴記者。
城市排水管網能力不足,是城市“看海”的罪魁禍首。2011年住建部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1年。2014年我國開始實施新版《室外排水設計規范》,提高了城鎮內澇防治設計標準,規定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為3年至5年,即最低應能抵御三年一遇的暴雨;大城市中心城區為2年至5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心城區為2年至3年。
而北京“7·21”之前的現狀是:城區管網排水標準一般是干線一年一遇,城市環路一至兩年一遇,落后于新標準中最低三年一遇的要求。新標準出臺后,北京在部分有條件的城市新區進行了雨水管網改造,提高了行洪能力。比如,通州玉帶河大街以前的排水方溝只有1.5米寬、1米高,常被淤泥堵塞。改造后,地下行洪道增寬至5.2米,增高至2.8米,可以容納兩輛車并排行駛。
然而,城區大規模的排水管網改造并不現實。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樹坤曾組織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城市洪澇災害對策研究”,他告訴記者:“雨水管網深埋地下,改造起來馬路要‘開膛破肚’,投資大不說,還會影響居民出行,并伴隨噪音擾民。而且,越是內澇隱患大的老城區,建筑間距越窄,地下管線越復雜,排水管網改造越困難。有些地方根本沒有加粗排水管道的地下空間。”
北京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今年這場暴雨就再次暴露出南部城區排水設施建設滯后。”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總指揮、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坦言,還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整改計劃。
不過,從今年廣渠門橋的情況看,提高重點區域雨水泵站排水能力,也能起到提高城市排澇能力的效果。記者看到,積水不斷通過3臺大型水泵向外排,未見當年那種井蓋被頂起來形成涌泉的景象。“為了防止河水倒灌,我們在廣渠門橋附近新建了蓄水池,蓄水池南還增加了10臺大功率水泵,帶壓強排了22萬立方米雨水。”北京排水集團第一管網運營分公司副經理姜明潔說,北京對70多座泵站進行了排水能力改造,經過改造的橋區,防汛能力從兩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
強力排水泵和大容量調蓄水池并肩作戰,有效增強了城市應對積水的能力。北京排水集團防汛辦公室主任夾尚寬介紹,從2012年起,北京分3期啟動了城區75座下凹式立交橋泵站的升級改造,按計劃今年底全部完成。此舉效果明顯:2012年“7·21”特大暴雨時,北京中心城區形成了91處積水點,其中84處為下凹式立交橋;今年中心城區主要道路積水斷路點減少到了17處。
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就地消納和利用雨水
緩解城市內澇,排的同時還要蓄。
住建部2014年1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從管道里集中快排。
“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只靠排水是不科學的。”劉樹坤說,“地面硬化,水滲不下去,只能在地面流動,就會出現內澇。如果水能滲到地下,不僅能減小排水管道壓力,而且還能補充地下水,一舉兩得。”
國務院去年發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海綿城市建設不僅能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率,而且對居民生活影響低,還能美化城市。”劉樹坤說。
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趙鋰介紹,目前海綿城市工程城區常用措施主要有三種:一是將水泥硬化路面改成透水鋪裝,有些地方還會在綠地下埋入蓄水模塊。二是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為低于地面的下沉綠地,將雨水引至滲水能力更強的泥土中。三是建設雨水蓄水池。
從北京的情況看,海綿城市工程起到了多大作用?
位于西五環晉元橋東南角的西郊砂石坑,是北京目前最大的一塊“海綿”。北京市水務局建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紹說,此次暴雨中,這里一舉蓄水300多萬立方米,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心河道的排水壓力。
此外,北京很多人行道都換成了透水鋪裝,這也提高了雨水下滲能力。以雙紫園小區為例,通過鋪設5000平方米透水磚、建設5700米下凹式綠地、設置可蓄水600立方米的蓄水池,實現了日最大降水量144毫米的雨水不需外排。
北京市節水辦負責人介紹,今年6月1日入汛以來,全市1178處城鎮雨水利用工程累計收集利用雨水量達1276萬立方米,其中蓄水池蓄水1119萬立方米,其余為透水地面鋪裝和下凹式綠地收集雨水利用量。
“海綿城市建設應成為下一步緩解城市內澇的重要手段和發力點。”劉樹坤說。
未雨綢繆,加強中小河道治理,疏通城市排水路
加強城市排澇能力,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是重要一環。
2012年“7·21”特大暴雨,北京房山區境內的拒馬河、大石河等都出現了較大洪水。特別是雨季才能見水的大石河,由于河道兩岸長期被各種農家樂、砂石廠、魚塘、圍堰等違建擠占,“7·21”那天洪水從山上傾瀉而下,在河道中遇到阻礙,沖毀河堤,沖上河岸,涌進村莊……
今年暴雨,大石河瞬時流量峰值達到了驚人的每秒1080立方米。不過,暴雨后,記者在大件路南側看到,大石河畔已沒了違建,疏浚過的河道十分寬闊,水面波瀾不驚。房山區水務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過治理,大石河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了二十年一遇。
“河道是防汛抗洪的生命線。”劉樹坤說,“郊區河道不通,城市雨水排不出,就容易發生倒灌。一旦河道潰堤,周圍農田受損,農民生命財產安全也難以保證。因此,加強城市排澇能力,疏通城市周圍河道是重要一環。”
“7·21”后,北京市未雨綢繆提出2012年到2016年底前,分4個階段完成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從這次暴雨看效果不錯:除大石河外,朝陽區大羊坊溝治理緩解了十里河橋、十八里店橋周邊的積水問題;石景山區人民渠治理緩解了阜石路、魯谷大街等積水問題;東小口溝、小龍河、小清河等跨區縣河道的治理,使附近城鄉結合部排水能力得到提高……
提高城市排澇能力,下一步如何更好發力?劉樹坤結合北京情況建議,“可將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排水系統改造統籌安排,形成點、線、面、空間統一的雨洪蓄排系統。排水泵站做點,把雨水強力排離危險區域;排水溝和排水管網是線,把收集到的雨水輸送到下游或蓄水池;面是指濕地、低洼綠地、屋頂等可以蓄積雨水的區域,空間是指地下水庫、大型地下河等地下雨洪調蓄設施,這些也是排澇主力軍。”不過,他也提醒,這是項長期的綜合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指望一勞永逸。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暴雨 北京 城市排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