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圖國企民企·圖
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
金融規范發展仍要防范風險
“Fintech”,即金融“Financial”與科技“Technology”的縮寫,意為金融科技。這一詞匯最早出現在美國,直到去年,國內包括螞蟻金服、宜信公司、京東金融、眾安保險等幾家巨頭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為“金融科技”公司,這個詞逐漸被國內金融業所了解。
不過,馬甲換了,金融本質還是控制風險。更多業界專家學者提出,金融科技其本質是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不會顛覆金融的本質,同時,無論是金融科技,還是由他們保駕護航的互聯網金融,接受監管都是個關鍵詞,即使是為金融活動提供服務的中介,也需要持牌經營,避免產生風險的“破窗效應”……
提升金融效率功不可沒
在業界人士看來,金融科技定義很多,也可以說是個不小的“筐”,其所指的是金融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型產業,囊括了支付清算、電子貨幣、網絡借貸、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投顧等諸多領域。金融科技幾乎正在被應用到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借貸、財富管理、支付、保險、征信,甚至是零售銀行和房屋中介。
愛錢進首席技術官方亮認為,如今的金融科技特指由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革新,給金融產業的各個環節帶來的變革,實現金融去中心化,打破信息壁壘,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覆蓋率。
夸客金融創始人兼CEO郭震洲表示,金融科技可以被視為智能流程,其所解決的不僅僅是降低人工審貸成本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利用風控模型、大數據技術、數學科技,建立流程化的運營體系,以決策引擎進行甄別,“在實際操作領域,以客戶準入與信用審核為例,優質平臺擁有嚴格的品質控制標準,依照已建立的計算參數和模型(包括評分卡、決策樹等手段)以及風險定價,審核客戶信息,對其做差異化的判斷,從而達到對資產和風險進行精細化管理的目的”。
不僅是信審,有業界人士提出,智能流程貫穿于整個流程的各個環節,例如反欺詐系統不僅需要判斷出欺詐案,還需要進行后續的分析,研究每一個欺詐案的成因,并進行反饋和總結,形成新的模型、新的參數。金融科技公司可以根據中國客群的特點,采集線上和線下數據,包括第三方數據和人工采集各地的多維度數據,豐富客戶畫像。
另有業界人士提出,隨著金融科技在各種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這一技術本身的發展就越來越具有“金融脫媒”和“客戶化產品設計”的特點。在東方金信聯合創始人石棋玲看來,“金融脫媒”主要是指,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豐富和不斷發展,資金供應方和資金需求方,逐漸離開傳統的金融中介,而直接進行對接。“金融脫媒”提高了資金的流動效率,也為投資人和資金的需求方雙方面提高了收益也增加了選擇。但同時,“金融脫媒”也帶來了監管難度的增加等問題,為投資人和資金的需求方雙方帶來了更高的風險。而隨著數字化、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使得金融行業針對客戶進行產品設計成為可能。這不僅促使金融服務的提供者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也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帶來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合力貸CEO劉豐認為,金融科技實際上多用于傳統金融機構,偏向于營銷概念的推廣,說到底也是一種中介形式。近日,中國銀監會對外發布了《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意見稿》中提到,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運用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等技術拓展服務渠道,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提升農民、中低收入人群和其他特殊群體的金融服務可得性和滿意度。同時提出,要探索制定互聯網金融發展戰略,建立互聯網金融技術平臺,在保障安全和合規的基礎上逐步開放互聯網金融服務接口。
業界人士也表示,《意見稿》正在為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的深入融合鋪平制度路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對本報記者表示,技術支撐金融創新由來已久,因此金融科技一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舊瓶裝新酒”。總體來看,以應用軟件和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賦予了金融創新,特別是互聯網金融業高效、便捷的服務能力,換句話說,當金融服務的需求側發生變化后,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供給側也逐步發生了變化,從這個角度看,金融科技是金融業發展的助推器,利用互聯網渠道和技術,為更多有需求的百姓提供了服務。
持牌經營勢在必行
金融的本質是風險控制,對于金融服務而言,無論是插上科技的翅膀,還是插上互聯網大數據的翅膀,這些都是催化劑,或者說是乘數,這些無法改變金融的本質,卻有可能增大風險傳導的速度。因此,更多聲音認為,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科技,只要做了金融業務,就都要持有牌照。
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副司長劉向民明確指出,要劃清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界限,金融科技要與持牌機構合作才能從事金融業務,并拋開表面屬性,從業務模式出發進行穿透式監管。
連續幾年,全國政協委員謝衛利用提案推動互聯網金融的規范發展。對于當前名目繁多的金融業務和技術,謝衛表示,只要做金融,都要有牌照,而且這個牌照還必須是金融業務的許可證。“很多人認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牌照也可以被視為一種許可證,但金融機構是指專門從事貨幣信用活動的中介組織,第三方支付企業所持有的不是金融牌照。”
謝衛同時表示,大家期待互聯網金融解決的是普惠金融的問題,即為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但截至目前,我們要防止出現金融空轉的問題,也要防止有人以高收益為誘餌,以互聯網金融等名義非法攬儲。不能說因為掌握了一部分數據,哪種業態都能做大數據公司。
在徐曉蘭看來,無論是金融科技,還是由他們保駕護航的互聯網金融,接受監管都是個關鍵詞。而傳統的監管模式不一定能管好這些基于互聯網特征的創新業態,因此要創新監管模式。
同時,行業自律也格外重要。徐曉蘭表示,伴隨著行業跑路事件頻發,現在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都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怕一說出來就被貼上“騙子”的標簽。同樣的,金融科技雖然被業界捧紅了,但如果做得不規范,這個標簽也同樣會被“玩壞”。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兼院長吳曉靈表示,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的本質是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信息技術不會顛覆金融的本質,為金融活動提供服務的中介必須有牌照,必須納入監管。談到金融科技,吳曉靈表示,創新要對金融規則有敬畏之心,“不希望金融科技這個詞被玷污”。她還特別強調,要注意區分“金融活動”和“為金融服務的活動”,對待這兩者應該實行不同的監管規則。現在的資金中介和信用中介都必須有相關的牌照。
事實上,對于金融科技公司是否應持牌經營的問題,業界近來也討論不斷。
“無論是金融科技,還是互聯網金融公司,都應該在監管范圍內開展業務,而且從目前發布的監管要求來看,金融科技公司并沒有處于監管盲區。”談及此話題,豆蔓理財CEO唐培鑫這樣表示。其同時表示,金融科技的難點主要是技術,這也是這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技術,其和傳統金融機構沒有任何區別,甚至還不如傳統機構。監管把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區別對待是正確的,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互聯網業務,它需要金融科技企業提供各種各樣的技術支持,而這些企業同樣需要傳統金融機構在金融方面的資源和專業性,雙方優勢互補,這才是整個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愛錢幫聯合創始人趙靜婷看來,科技金融在國內可能是個比較新的概念,但其在國外已發展多年,應客觀中立地看待其在中國的發展,而不是簡單的把它標簽化、概念化。對于持牌經營,趙靜婷表示,如果要從事金融活動、擔當信用中介,則必須持金融牌照。
享宇金服CEO蔣妍君認為,金融科技創新方式繁多,可以根據業務實質歸納成為兩種大類,第一類是對金融風險進行了實質性承擔的,一類是沒有對金融風險進行承擔。金融市場就是一個將終端用戶(包括個人和企業)的各種基本金融需求對接在一起,進行有效配置的中介市場。有些情況下是直接對接,比如股票、支付等等。還有間接對接,比如存款和借款的雙方并不是直接一對一的關系,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不同用戶的金融需求是錯配的(比如數額,時間,風險等),間接對接是主要的形式。從本質上看,金融風險不確定性、相關性、高杠桿性和傳染性不會因為金融科技的發展而消失或降低,甚至有可能出現放大的可能性。所以金融科技創新必須要尊重或重視金融行業的監管,否則當經濟發生周期性變化的時候,金融科技中蘊含的金融風險會對整個金融系統和社會穩定造成影響。
“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從大數據到區塊鏈,伴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金融創新會日益加快,金融產品也會日趨復雜。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的發展是不斷創新和試錯的過程,但由于金融業具有巨大的風險外溢效應,試錯的成本更要嚴格把控。”在7月31日召開的“第六屆上海新金融年會暨第三屆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這樣表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更多新名詞、新概念也會更多地出現,如何堅持辯證地看待事物,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質,如何做到避虛就實,是減少金融創新試錯成本的關鍵所在。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金融 規范 發展 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