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羅永章委員:科學體檢 訂制個人專屬體檢單
又到體檢季。如何選一份適合自己的體檢菜單,變成了一件讓人煞費腦細胞的事兒。一方面拿到體檢報告時心里的小兔子會噗噗亂跳,“不會有事兒吧?”;另一方面,面對“癌癥酶檢查、中醫體質分析、全身螺旋CT、經顱多普勒檢查”這些新生檢測手段,又很想知道,一些早期甚至沒有自我覺察的病兆,是否可以通過它們檢測出來,進而進行早期干預?基于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日前對近年來一直關注體檢產業,研究領域為腫瘤生物學的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羅永章做了專訪。
“大部分體檢沒有檢到位”
近年來,我們身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和案例,本來體檢時無大恙的一個人,不到半年卻生了癌癥這樣的大病。從疾病產生機理上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
羅永章分析,出現這種現象,主要的原因,還是歸結為“體檢不到位,檢測項目的選擇沒有‘對癥下藥’”。“目前很多體檢套餐根本沒有、或者只包含很少的癌癥檢測項目,導致癌癥漏檢。體檢所涉及的檢測,特別對于癌癥的檢測,大多都是普篩性質的檢查,這種檢測的準確率目前不可能達到100%,假陰性或者假陽性的情況不可避免。”
羅永章給出建議,一個有效的防癌體檢套餐至少應該包括全套腫瘤標志物、彩超、核磁共振、CT甚至胃腸鏡;此外,女性還應該增加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項目,男性還應該加上前列腺癌篩查項目。
“顯然,如果以這套標準來衡量,很多體檢套餐是不全面的。也就是說,大部分體檢沒有檢到位。可以說,以上所列舉的檢測項目如果不折不扣全部完成了,‘體檢無恙,轉身患癌’這種現象將減少一大半。”
但采訪中,羅永章從專業科學工作者的角度,也特別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希望更多的中國百姓能夠了解——“即使體檢項目選對了,但是受限于目前科技發展的水平,仍然有一些腫瘤難以通過普通的體檢來發現。影像學檢測技術飛速進步,但也只能做到對疾病的定位或半定性診斷。同時,儀器的高性能、操作人員的經驗和技術都是準確發現病灶不可缺少的要素。”
“每個人應有專屬體檢菜單”
“更年期前后的女性和40歲以上及常飲濃茶、碳酸飲料、酒精飲料的人應該關注骨密度的變化;腫瘤高危人群應該每年檢測腫瘤標志物;特定瘤種的高危人群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特定瘤種的篩查,例如:有肝部疾病病史或者家族史的人則建議進行肝癌相關腫瘤標志物如AFP的檢測。有結直腸或者食道、胃部疾病史或者相關癌癥家族史的可以在體檢中進行腸胃鏡的檢查;懷疑腫瘤轉移的患者應該做PET-CT檢查。很多影像學檢測不僅價格不菲,而且對身體的輻射也比較強,在選擇時應該充分考慮。一些項目在堅持每年定期檢測若干年后如果一直正常,就可以適當延長檢測周期,如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檢測一次。”在羅永章看來,體檢不是一個標準化產品,需要因人而異、根據受檢者健康狀況量身定制。
據記者了解,中華醫學會對于健康體檢項目也推薦1+X模式,1為基本體檢項目,X為專項體檢項目。
“選擇一項檢測的合理依據,應該是受試者存在該項檢測所提示疾病的患病風險,目前一些百姓感到面對體檢選擇的惶惑,正是由于我國居民普遍缺乏醫學和健康知識,大多數人對體檢項目的選擇并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因此,才需要在專業健康保健醫師的指導下確定體檢菜單。”羅永章分析道。
作為“健康守門員”的體檢行業,急需規范
前段時間受社會各方關注的魏則西事件,讓醫院科室外包問題,成為輿論的焦點。作為消費者,我們應選公立醫院的體檢機構還是市場化的體檢機構?不少消費者選擇去國外進行體檢,這樣的潮流值得大家去跟隨么?對此,羅永章給出了中肯的答案。
“我認為在體檢這件事上,大可以放心選擇國內的醫療機構。相反,對于出國旅游體檢,消費者應持有謹慎的心態。比如我們對國外體檢機構的資質和醫療水平并不了解,體檢質量難以保障,體檢報告的解讀和后續服務也并不明確,而且有些存在一定醫療風險的檢測項目也時有醫療事故發生。另外,消費者對國外法律陌生,跨國訴訟比較艱難,受害人權益難以保障。這些問題,消費者在做出選擇前,都應該考慮到。”羅永章說。
羅永章特別指出,體檢是一項連續性的工作,需要將歷年檢測結果作比較和分析,出國體檢顯然很難做到這一點。“按照人的體質給出健康建議是從事公共健康事業的醫務工作者都應該做到的,只是我們國家醫療資源有限,暫時做不到而已。”
羅永章認為,目前我國的醫療水平和技術手段并不差,關鍵是讓老百姓選對體檢機構,選對體檢項目。“政府一方面應該從中小學階段開始加強健康知識教育,通過社區、媒體等宣傳途徑普及醫學常識,提高全民健康意識,讓公眾在選擇體檢機構和體檢項目時具備更多的辨識力。另一方面,衛生主管部門還要加強監管力度,對體檢機構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等不當經營行為嚴加整治,積極引導理性體檢。”羅永章表示。
編輯:趙彥
關鍵詞:全國政協委員 羅永章 科學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