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解讀:健康大數據如何改變生活
大數據將如何帶動和促進醫療健康產業發展?怎樣將健康大數據轉化為老百姓觸手可及的紅利?記者就《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相關話題,采訪了業內外專家。
■應用:從“走鋼絲”到“精準治療”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外科ICU主任張海濤將重癥患者的治療比喻為“走鋼絲”,特別講求“穩”和“準”。“如果說輕癥患者走的‘鋼絲’離地50厘米,那么重癥患者距離地面可能要達到5米,走不好摔下來后果很嚴重。如果能夠運用大數據,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張海濤說,長期以來,醫生對于重癥患者診療和病情變化的預判,依靠的是個人經驗以及文獻資料,如果有大數據,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就可以依據患者的胃腸營養狀況、白細胞數量及其他生命體征監測結果進行疾病預判。“打個比方,如果提前知道發生感染的機會很大,就可以及時使用抗生素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應用將對醫療模式產生突破性變革。”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表示,《意見》的出臺將對國家醫療衛生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對每個人的健康管理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國13億人口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最大規模的健康大數據,對國際醫療衛生健康研究有重要意義。”李蘭娟說,記錄老百姓從出生到臨終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不僅可以進行自我管理,還可以找到疾病的相關性及規律,并進行精準治療。
“把老百姓就醫的數字醫學足跡完整準確地記錄下來,有利于構建一個預防、治療、康復和自我保健管理一體化的電子云服務。老百姓以后去看病或者有不舒服的時候,小病在社區就能解決問題,一些疑難重癥可以通過遠程醫療的方式,進行分級診療。”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與信息司副司長張鋒描述了大數據在健康領域的應用模式。
■發展:既要“踩油門”又要“踩剎車”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如何加強醫療大數據背景下的隱私保護,成為公眾關注的重點。《意見》提出,促進和規范大數據應用,一方面要推進網絡可信體系建設,包括強化健康醫療數字身份管理,建設全國統一標識的醫療衛生人員和醫療衛生機構可信醫學數字身份、電子實名認證、數據訪問控制信息系統,積極推進電子簽名應用,逐步建立服務管理留痕可溯、診療數據安全運行、多方協作參與的健康醫療管理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強健康醫療數據安全保障,開展大數據平臺及服務商的可靠性、可控性和安全性評測以及應用的安全性評測和風險評估,建立安全防護、系統互聯共享和公民隱私保護等軟件評價和安全審查制度。
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說,大數據的應用既要“踩油門”也要“踩剎車”。我國患者信息隱私安全保護分散在多部規章制度和條例中,應在不侵犯利益所有者根本利益的條件下,盡量做到開放。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寧家駿補充說,無論是在國家最高法律層面還是個人技術管理層面,大數據安全都至關重要。我國近年來非常重視信息安全,加強了對數據資源的保護,尤其是對患者健康隱私的保護。“今后除了做好相應保障之外,大數據的開發應用要實現每一個個體數據的‘脫敏’,在應用和研究時只能看到群體差異化特征,阻止對個體化信息的開發使用。”
《意見》提出,要制定分類、分級、分域健康醫療大數據開放應用政策規范,穩步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開放。
■互聯互通:讓“睡大覺”的信息動起來
當前,各級醫療機構都擁有自己的信息系統,但是面臨統籌規劃不夠,數據融合共享渠道不暢,產業自主創新實力不強等瓶頸,亟待集聚各方之力,順應新常態,探索新模式,創造新業態,建設新機制。
如何讓躺在醫院“睡大覺”的信息活起來?《意見》提出,建設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國家、省、市、縣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部門、區域、行業間數據開放融合、共建共享。“要做到統一權威,壓力還是很大的,因為診療數據、社保信息等由不同系統管理,需要通過平臺實現不同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信息平臺的作用好比一個多功能插座,無論什么樣的插頭,都可以通電。”王才有表示。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濤表示,國家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資源目錄、標準規范等建設,才能實現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光靠政府推動是不夠的,健康信息生產者、使用者和信息當事人的責權利應劃分清楚。”代濤表示,健康醫療大數據要通過重要領域推廣應用,形成示范帶動,“讓大家看到大數據是如何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如何為臨床決策提供支持的,如何為政府決策提供數據的,然后才能組織實施”。
編輯:趙彥
關鍵詞:健康大數據 如何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