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王莽貨幣之貨泉
山東濟南素有“泉城”之美稱,濟南中心廣場“泉城廣場”的主題雕塑,三股形似清泉的造型有機結(jié)合,而這個主題雕塑頗像王莽貨幣“貨泉”之“泉”。
王莽先后進行四次幣制改革,留下了品種繁多、式樣各異、鑄工精美、文字書法俊秀古雅的錢幣,在錢幣收藏愛好者中有極佳美譽。“貨泉”即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它是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貨幣改制的產(chǎn)物。從天鳳元年起,一直流通到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王莽篡奪劉漢天下后,政治上殘暴統(tǒng)治,經(jīng)濟上改革幣制,鑄行高額而大幅度減重的錢幣搜刮人民財富。西漢從武帝劉徹元狩五年一直鑄有五銖錢。王莽篡權(quán)以 后,對姓劉的很反感,繁體的“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他認為有“金刀”兇煞之氣,凡碰到這種字都要禁止,五銖的“銖”字從金字旁,故就廢掉了五 銖。古音“泉”與“錢”通,因貨幣如泉水一樣流通,故正式以“泉”代“錢”。
王莽四次貨幣改革共發(fā)行了20多品貨幣。這些錢幣換算十分困難,每一品與其他各品之間比值、比價都極不合理。天鳳元年公元14年,更行貨布、貨泉。貨泉重5銖,貨布重25銖,一個貨布值25個貨泉,這種不等值流通又引起盜鑄,許多人因犯法而淪為官婢。
王莽政治的黑暗,幣制的混亂,私錢的充斥,加速了破產(chǎn)。當時“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立”。米價高至每石一萬錢,甚至黃金一斤只能易豆五升。王莽從主 觀出發(fā),隨心所欲改革幣制,濫發(fā)大錢,結(jié)果“每一易錢,民用破業(yè)”,“農(nóng)商失業(yè),食貨俱廢”。公元23年,王莽政權(quán)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
“貨泉”是王莽貨幣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劉秀稱王后,非但不廢止,反而繼續(xù)使用達16年之久。當時百姓早已吃盡了王莽時期錢制混亂的苦頭,人心思漢。有民謠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直到光武帝建光十六年公元40年,劉秀才聽從馬援建議復鑄五銖錢。
劉秀雖是開國明君,卻十分相信讖緯之學,他認為“貨泉”二字,泉由白和水組成,貨的繁體字拆讀則近似真人,合起來就是“白水真人”。而劉秀恰好起兵于南 陽白水鄉(xiāng),劉秀就以此為“受命”之依據(jù),認定是一種大好特好的征兆,因此沿用貨泉十多年。也有現(xiàn)代學者認為,“貨泉”之所以被劉秀沿用,是劉秀看重了“貨 泉”的美感。“貨”端莊秀美,酷似“美女”造型,如河邊美女沐浴,身姿曼妙,雙腿、腰和頭部豐滿圓潤,手臂曲折,栩栩如生。
“貨泉”在王莽貨幣中是發(fā)行量最大的一種,基本都是普通品種,材質(zhì)為青銅,多有內(nèi)外廓,錢文為懸針篆,泉中豎筆斷開,一般徑2.2至2.4厘米,重約 2.8至3.6克。初鑄“貨泉”堅挺精致、份量足,厚重者達5克以上,中期后因濫鑄、私鑄而日見輕小粗劣,最輕者不到1克。版別有傳形、異書、異范、合 背、合面、圓穿、橫劃、星號、月紋、決紋、雙廓、剪邊等近百種。“貨泉”版別復雜多變,只要藏家留意,常常有意外收獲。目前初鑄普品在10元左右,仍有上 漲空間,一些少見品種如傳形、合背等,價格幾百元、千元不等。另有一種餅貨泉異常厚重,重量在10克以上,字紋多平夷,做工粗劣,市場也少見。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王莽貨幣 貨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