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慈善藍皮書發布:2015中國十大慈善事件回顧
中國網5月27日訊 2016年5月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6)》發布會在京舉行。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十大慈善事件為:
1) 慈善法兩次審議引爆公眾參與
2015年10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首次被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備受社會關注的規范慈善行為、慈善信息公開、慈善監管等問題在法律草案中都有體現。該法經歷了10年終于在全國人大的推動下開門立法,不僅引發各界對于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熱議與建言,也有望彌補慈善行業法律滯后、法規不健全的被動局面,對推動與規范我國慈善事業具有深遠影響。
2) “9·9公益日”檢閱“互聯網+公益”模式
“9·9公益日”是互聯網企業發揮技術平臺優勢、調動各方資源打造的中國首個全民公益節,不僅捐贈金額和參與人數創下國內互聯網募捐紀錄,還以便捷、快樂的參與方式推動了公益理念和捐贈文化的普及,通過捐贈配比的資源分配方式激發募捐市場主體的競爭意識。“互聯網+公益”模式為未來的公益事業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可能性。
3) 中美慈善家聯合創建國際公益學院
2015年,以“智庫”和“高端人才培養”為關鍵詞的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和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相繼成立。從部委與高校合作打造國家級公益慈善研究智庫,到中美慈善家聯合在中國設立全球首個獨立的公益學院,反映了人才戰略對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也預示著公益研究和教育等行業支持體系黃金期的到來。
4) “4·25”尼泊爾地震救援——民間力量的集體輸出
“4·25”尼泊爾地震發生后,中國民間救援力量在第一時間奔赴災區,為當地提供緊急救援、醫療救助、食物發放等幫助。在救援過程中,中國機構與國際組織緊密合作,共同建立“4·25尼泊爾地震中國社會組織信息協同平臺”來協調各方任務與職責,共同開展活動。這是中國社會組織在人道救援領域的首次集體輸出行動,參與機構也通過國際協作提升了其在戰略設計、應急管理、對外合作和形象傳播等多方面的能力。
5) 《穹頂之下》開創公益倡導新模式
2015年兩會前,前央視記者柴靜通過多個網絡平臺推出自費拍攝制作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讓空氣質量和污染治理議題成為輿論焦點,也引起立法和監管部門、能源企業、環保組織的高度關注。對公益行業而言,該片結合了社會學與傳播學視角,通過多角度的調查、純熟的編導技巧、優良的傳播平臺和巧妙的時間點,達到了最好的傳播效果和相應的政策影響力,開拓了公益倡導新模式。
6) 民間環境公益訴訟第一案勝訴
2015年,新《環保法》正式實施。自然之友和福建綠家園提起的首例民間環境公益訴訟案順利立案并以環保組織的勝訴告終。該案具有多重典型意義:這是首個由社會組織作為原告的環境公益訴訟,也是首個涉及生態破壞的公益訴訟案件,同時也是第一例獲得“環境公益訴訟支持基金”資助的案件。該案標志著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進入一個新時代。
7) 留守的悲劇:畢節四兄妹心理無助自殺
2015年6月9日,貴州省畢節市4名留守兒童集體服用農藥經搶救無效后去世。根據官方調查,他們已經連續兩年處于事實無人監護狀態,與外部社會也缺乏必要聯系。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群體面臨物質層面、精神層面、教育層面和社會化層面的一系列嚴重問題。改善留守兒童困境,不僅需要從政府層面開展工作,也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多家機構聯合推動的兒童福利主任制度,是一項有建設性的嘗試。
8) 社會意見影響境外NGO管理立法進程
《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的立法進程一波三折,社會意見不僅從整體上對草案修改提出方向性建議,而且力圖在具體政策上為境外NGO在華發展爭取空間。法案未能如期出臺反映出官方對民間輿論的重視和對社會意見的采納。這不僅有助于境外NGO的在華發展,更有助于為中國的NGO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9) “助學達人”性侵女童案
2015年8月,百色助學網創始人王杰因涉嫌強奸多名申請助學的山區女童被警方逮捕。這一消息令全社會震驚和憤怒,個人募捐無法可依和民間公益監管難的現象再次引發討論和深思,建立法律規范、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內部投訴、社會監督的立體化公益監管體系勢在必行。
10) 基金會設立海外辦公室開啟 慈善國際化新篇章
與中國政府的援外工作和企業對外投資相比,中國慈善組織的國際化程度明顯偏低,且參與方式多以一次性捐贈和設施援建為主。2015年,愛德基金會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分別在非洲、歐洲和東南亞成立海外辦公室,將中國慈善組織的“走出去”行動推向深化。隨著更多基金會駐外機構的建立,中國慈善將創造民間外交的新局面。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慈善藍皮書 公益 十大慈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