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呂澎:中國語境一直存在于當代藝術領域
2015年,距離“85美術新潮”已經過去了30年。顯然,對比30年之前的藝術領域來看,中國當代藝術的形態仍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中新網記者近日 采訪了藝術史家、銀川當代美術館董事及顧問呂澎。回顧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呂澎認為,中國語境一直存在于中國的當代藝術領域。“因為我們是中國的藝術家, 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這種行為。”他說。
“85美術新潮”:思想的打開,需要不斷回望
1980年代中期,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當時有近百個自發形成的藝術群體對眾多風格樣式的藝術形態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堪稱一次規模宏大的美術運動。時至今日,對于“85新潮”的評價依然有各種不同的聲音。
而在呂澎看來,概括地說,“85美術新潮”其實就是思想的打開,或者說觀念發生轉變。“我認為官方的詞語‘解放思想’還是準確的,就是完成了這么一個任務,然后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都通過創作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雖然呂澎給出了對“85美術新潮”的概括,但他也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長期研究的課題。他說:“我一方面在寫當代藝術史,一方面也非常認可對任何 時期的歷史都需要以后不斷地重新觀察。所以當我們在說85的時候,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話題。這個話題要深入到一個真正的歷史學方法論中去,不是 泛泛而談。我覺得今年有很多人在回顧85,出發點是好的。但說實話,我看還是太簡單了。”
傳統元素的回歸:基于中國對全球藝術體系的了解
相比于30年前的情況,當下的中國藝術圈又有新的變化。這其中之一,就是中國傳統元素的回歸。呂澎也觀察到了這種現象的出現。“這肯定是藝術的中國化、本土化,有一些傳統的符號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傳統的趣味也出現了,傳統的主題也出現了。”
對于這種現象,呂澎表示,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基于中國對全球藝術體系有了很好地了解。“大家更多是已經都知道了,所以才選擇。”他說。
從這個角度看,他認為,中國當代藝術體系正在縮短與西方當代藝術體系的距離。“因為選擇空間更大了,但還不能叫成熟。”
不過,呂澎仍然不愿意對含有傳統元素的藝術品給出一個過于籠統的評價。“因為藝術家的情況還是不一樣。”
他說:“有的藝術家通過學校、家學(獲得了傳統文化的東西),他就擺脫不掉了。這其實非常正常,因為的確存在一種中國血液、中國元素的傳承,他 在這個環境中長大,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還有一種就是在藝術創作的思考中,希望去尋找中國人在當代藝術領域的一個位置,做出一些新的東西。另外,還有一種 情況是跟著這個潮流走。那我們怎么去做評估呢?就是看他的作品。作品還是能夠體現很多真實信息的。”
中國語境一直存在:因為我們是中國的藝術家
雖然傳統元素的回歸讓中國語境在當下的藝術領域更為明顯,但呂澎并不認為這是近兩年的新現象。而中國語境一直存在于中國的當代藝術領域。
他告訴記者,“80年代我們弄的是現代主義,但是別人(指西方當代藝術領域)都后現代了。”事實上,80年代也有中國人對西方當代藝術選擇性的一面。
“我們為什么要用現代主義?為什么要薩特的東西?是因為當時整個中國的語境需要。那時時候德里達的東西早就出來了,那為什么大家不去用?還是不需要。看起來好像是與中國無關,但實際引用的哲學思想都是那個時候所需要的東西。”
而到現在,我們什么都知道了,就回到過去尋找另外一種可能性。“這個的基礎仍然是中國,因為我們是中國的藝術家,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這種行為。”他說。
從擁抱西方到回歸傳統:是一種自然的過程
從“85美術新潮”時的擁抱西方,到現在的回歸傳統。中國當代藝術似乎繞了一個大圈子。不過,在呂澎眼中,這也是一種自然的過程。“這可能還是心理上的一種需求。就像我們吃飯一樣,出國去歐洲都是西餐,然后就到處去找中餐。我覺得沒什么不一樣。”他說。
而對于當下的中國藝術作品的水平,呂澎這樣說道:“我們既沒有看到冰水,也沒有看到100度的水,就都是三四十度。”
同時,他也注意到,當下的很多藝術家愿意畫一些自己的感覺和日常生活。“但這樣就是遠離了文明。什么叫文明?就是跟別人有關系的事,一定要讓作品和別人有關系,或者讓人產生共鳴。”呂澎說。
編輯:陳佳
關鍵詞:呂澎 中國語境 一直存在于 當代藝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