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智能居家養老服務進社區
老人們在石景山區八角街道古城南里社區5號樓南側的孝和居居家養老服務站吃晚餐。本報記者 吳鏑攝
脖子上掛一個呼叫器,就能點服務;子女上班時能用手機和老人視頻聊天;街道建養老廚房保障300名老人用餐……日前,記者從石景山區八角街道獲悉,“老街坊”居家智能健康養老示范項目經過5個月的試運營,即將正式營業。
“老街坊”養老模式依托街道和社區,建立養老照料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站,通過智能腕表等設備和呼叫中心平臺,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菜單式養老服務,讓八角街道轄區內老人生活不離社區、感情不離街坊,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周到、便捷、高效的養老服務。
一鍵呼叫讓老人“有求必應”
一個綠豆餅大小的呼叫器,通過一條藍色的繩子掛在脖子上,呼叫器中間有一個明顯的SOS銀色按鈕,老人只需按住按鈕說話,就能接通服務站的人工服務臺。“我想吃晚飯”“我要理發”“我家馬桶堵住了”……社區老人可以像“點菜”一樣選擇自己需要的服務項目,并在15分鐘內讓呼叫“有求必應”。
一個白色小機器人,可以360度旋轉的腦袋是一個視頻攝像頭,不僅讓日常上班的子女可以通過手機端看到老人在家中的情況,與老人視頻通話,還可以在緊急時刻把視頻權限開放給社區的智能養老平臺,后者派救護人員及時上門,以解燃眉之急。
古城南里“老街坊”社區養老服務站負責人馬健介紹,“一鍵通呼叫器,智能腕表可以實時知道老人的行動路線,快速找到老人位置,老人跌倒了,老人的藥忘吃了,老人的活動范圍超出紅線了等等,社區智能養老平臺都了如指掌,并做到及時應對。”
為了讓老人能真正受益,八角街道決定聯合各方力量為街道轄區90歲以上老人,特別是需要照料的失獨老人、殘疾老人、三無老人免費配發智能腕表,爭取到年底實現八角街道符合條件的老人零遺漏、全覆蓋。
“中央廚房”保障300老人用餐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一般的養老機構,“老街坊”將多種養老服務輻射到了社區,比如長期護理服務、日間托老服務、餐飲服務、家政服務、健康管理服務、遠程診療服務、上門服務等。
“民以食為天”,如何保障老人們舌尖上的安全成為一項不容忽視的任務。石景山區八角街道黨工委書記李金克告訴記者,“我們的理念就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目前,八角街道開設了‘中央廚房’,專門做老年營養餐配送到各社區養老服務站,每天可以保障養老照料中心和轄區社區養老服務站300人用餐,八角街道古城南里養老服務站還構建了居家用餐配送服務。”
除了飲食,老人的健康管理也成為了服務站每日的“必修課”。記者在八角街道古城南里“老街坊”社區養老服務站,切身體驗了一把“老街坊”的“健康小屋”,整個檢查項目包括血壓、血脂、血糖、體重、心率等,從刷卡開始檢查到打印報告總共只用了5分鐘。同時,“健康小屋”的設備還將每位老人的健康信息儲存起來,可以提交給醫生作為診斷參考。
馬健介紹,該服務站與武警總醫院等多家三甲醫院建立了合作機制,不僅有專家義診,如果老人發生突發情況可以通過綠色通道直接送往醫院。
那么這樣一家社區養老服務站,老人每月的費用要多少呢?馬健介紹,因為養老服務站提供的服務是可以根據需求選擇的,每月最低約2000元,即使是全托住宿的老人,每月所有費用加起來也不超過4000元。
覆蓋全街道2萬多老人
這個位于古城地鐵站西南口附近的社區養老服務站,是一個狹長的單層建筑,外觀樸素雅致,內置溫馨舒適,李金克告訴記者,“把養老問題妥善解決好,其實是每個社區的主要任務。你可能想象不到,這原來其實是一個社區自行車車棚,后來被我們改造成為一個養老服務站。”
李金克向記者透露,目前,八角街道已經建成5家各具特色的社區養老服務站,年內還要再建設2家。據了解,八角街道轄區內戶籍人口8.2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2萬人。面對老年人“養、醫、樂、安、學”的養老要求,“老街坊”居家養老以街道社區為依托,不僅滿足了居民對社區的地域感、認同感和安全感,還將老年人與社會保障養老制度在“供給端”上的距離拉得更近。
“不少在這里長期生活的老人對社區有感情,也習慣了,所以不愿意住養老院,我們建立的‘老街坊’養老服務站就是以服務社區居家老人為目標,親鄰近里,守望相助。”八角街道辦事處主任宋永紅說。(記者 范曉)
編輯:趙彥
關鍵詞:智能居家養老服務 進社區 中央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