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不愛燒香的人卻收藏了香爐
從小就不太喜歡燒香拜佛,那煙霧繚繞的氛圍往往讓我產生恐懼之感。可一件海棠點金琴爐,卻讓我愛不釋手。這件海棠點金琴爐是在一個古玩市場淘來的,當時見到它棗紅皮的色澤就感到十分親切,仿佛見到了家鄉的大紅棗,全然沒有平時見到香爐的恐懼感。再加上爐身布滿的金片,閃閃發亮,我決計要將它收入囊中。于同店主討價還價,用不菲的價格得到了它。買回后,請藏友品玩,我一直以為這是一個小香爐,而見多識廣的老馬卻說出了一個更文雅的名字——琴爐,這讓我興奮不已。
這件海棠點金琴爐,寬8.4厘米、高4.7厘米、重330克。口沿兩側飾朝天耳,爐身呈海棠花瓣形,玲瓏秀美,底承乳釘四足。銅質精密,器形平穩端莊而又富于曲線變化,極顯皇家高貴華麗之氣派。棗紅皮色雅致討喜。加上遍布爐身的光耀奪目的大小金片相襯托,更顯華貴典雅。底落雙行四字篆書章款。該器形之周正,釉光之瑩潤,色澤之艷麗,集優雅的藝術性與超卓的工藝性于一身,觀之極有意境。
古代文人頗具雅趣,他們喜歡琴棋書畫,數千年來琴與文人密不可分。在宴樂上,在聚會中,在書齋里,一定少不了琴、箏、簫等樂器。彈琴早就成為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修課程。古人彈琴最注重禮儀,不但在彈琴前沐浴、凈手,而且在彈琴中點燃香爐,于是,燃香助興的小巧琴爐便應運而生了。
琴爐起于何時已無可考證,但它自春秋戰國時起就已受文人雅士所重視,關于琴爐的功用及在宴樂社交場合的運用,《春秋十國》及《吳越春秋》中都有所記載。漢代時它與焚香敬神的香爐和驅蚊蟲的香薰一起,共同構成了居家的必備器皿,從此,琴爐便成為了貴族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
進入元代晚期后,琴爐的材質已由過去的銀、銅質逐步被陶瓷所替代,在琴爐的裝飾藝術上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元、明、清的琴爐裝飾圖案,通常以歷史典故、民間神話故事、各式花卉和山水人物題材居多,所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廣泛。琴爐的使用主要針對的是特定人群,因此在選擇裝飾題材上,往往是依據使用者本人的情趣喜好而刻意燒制的,所以琴爐又具有其鮮明的個性。
琴爐,小巧別致賞心悅目,置于琴桌前更顯斯文,在書齋里燃一炷香,彈一曲琴,香氣彌漫,琴聲繚繞。看著裊裊升起的一縷縷青煙,聞著撲鼻而來的陣陣幽香,如同升入仙境而達到物我兩忘的意境。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不愛燒香的人 卻收藏了香爐 海棠點金琴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