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網絡微公益如何健康發展
通過互聯網匯聚點滴愛心的微公益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
小孩患病缺錢治療,求轉發;農產品滯銷亟須被“帶走”,求擴散……如今,動動手指,不消一分鐘,捐款完成。以網絡為載體的微公益迸發出驚人的力量,其利用互聯網無邊界、傳播廣的特點,你10元我20元,聚沙成塔,為人們帶來“人人皆可公益”的新體驗。
然而,當網絡微公益募捐發起后,人們的公益素養能否跟得上愛心的快速增長?如何有效地聚集和管理善款?社會公益組織又能否擔當起公益橋梁的作用?這些都是亟待反思的問題。
微公益匯聚微力量
省青少年維權中心、老醯兒公益協會理事長張華前段時間進行了兩個公益項目的網絡眾籌,一次是為盲童學校的孩子眾籌有聲讀物及設備,籌款金額為一萬元,用了大概不到一周的時間完成。還有一次是結合安全自護教育為農村和城鄉接合部的小學生眾籌帶反光條的小黃帽,籌款金額同樣是一萬元,用了一天半的時間籌到800頂帽子,分給了三個學校的學生。張華告訴記者只要網絡眾籌的項目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是有很多人愿意獻出自己的愛心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公益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匯聚點滴愛心。屯留愛故鄉的發起人申亞運和他的團隊做微公益已經有3年了,主要進行醫療救助和助學等項目。申亞運說,目前他們正參與“壹起捐”,即通過鋼絲善行團委員會在新浪微公益上投票選擇有公信力的項目帶動有愛心的朋友每天捐一元。他舉了一個爺爺捐肝救孫需要籌款2萬元的項目,每天都會有1000人到3000人獻出他們的愛心。而有些時候愛心會來得更加洶涌。他說:“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發生后,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有10萬元的捐款都是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朋友。”
作為實現公益慈善的新途徑,網絡微公益在具體形態上既有網絡公司搭建的公益平臺,比如新浪、騰訊、支付寶等平臺建立的菜單式慈善;又有純自發、求救式的募捐,比如微信朋友圈尋人求助等,雖然單個的捐款額度都不大,幾元到幾十元,但通過疊加性的轉發,往往能聚沙成塔。
據統計,每年在騰訊公益平臺上有116萬用戶參與捐贈,僅2015年前3個月捐助金額就突破3.2億元;在新浪微公益平臺上,超過200萬愛心網友有直接的公益行為;支付寶E公益捐款人次超過一個億。網絡微公益發展正蓬勃。
網絡募捐激起“千層浪”
省城市民李娟的朋友圈被一條消息刷屏。消息稱:“萬能的朋友圈,轉發一個特靠譜的求助信息,這個小伙24歲,被醫院診斷患上了尿毒癥,為了看病把家里本來不多的積蓄花完了,醫生說想要保命只能換腎,現在急需籌集治療資金,希望大家幫忙轉發一下……”李女士說,“現在這樣的消息也太多了,到底是真的假的啊?微信募捐靠譜嗎?”
“最近看到朋友圈很多人都在轉發‘輕松籌’這個平臺上的募捐項目,我也想捐,但心里總有些擔心,不知道是否可信。”在省城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劉建國表示,想知道這個平臺是如何判斷重病貧困家庭的真實性,募捐資金的使用又是如何把控的。
如今,假冒捐款信息被曝光的比比皆是,“夫婦眾籌15萬元救女后,朋友圈曬旅游照”,“救白血病女兒募捐30萬元,被發現其開奔馳、曬鉆戒”……臨汾志愿者聯合會會長時利軍說:“如今微信朋友圈的求助信息里,不少事是真的,可募捐卻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了救命。”張華也認為,對于微信朋友圈的求助信息難辨真偽,需要有公信力的公益機構組織來執行會更好。
網絡眾籌平臺的介入,使得捐款籌集時間大幅縮短,慈善更為便利,但不少人也對慈善眾籌平臺的監管問題產生疑問,如何監管善款的用途?怎么審核受捐者的信息?
筑起“籬笆”愛心也要珍惜
慈善公益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標志,經濟文明發展,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做公益。而網絡平臺為公益事業提供了便捷途徑,這個平臺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激活了人們的公益熱情。但是網絡公益環境也需要大家共同維護。
張華在進行的網絡公益眾籌項目中,會采取邀約大額捐助人參與活動,通過郵箱發送活動照片等方式向捐助人及時反饋項目實施的情況。他對于網絡微公益的態度是:民力可用但不能用盡,要珍惜。申亞運參與的鋼絲善行團的項目里有著嚴格的募捐流程,首先要經過新浪微公益平臺的項目核實;其次必須經由鋼絲善行團的30多位委員選擇投票,這使得人們的捐款能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他說,因為公益假項目和負面新聞太多,打擊了很多人的熱情和愛心。
山西天龍救援隊隊長陸枚前些天剛剛參加了青螺學堂舉辦的公益籌款培訓班的學習。她認為,網絡公益籌款的發起、使用要謹慎,一方面,公益組織的品牌形象維護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資源是有限的,一定要把它用在合適的,有利于公益發展的地方。
網絡微公益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比如受助者是否有能力管理和把控好捐款、受助者和捐助者之間的信任應建立在什么基礎上、微公益如何更好地適應不同群體的需求等等。按照《慈善法》相關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和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也是對網絡微公益的一種規范。除了健全法律制度、加強政府監管、促進行業自律之外,人人皆可公益的時代也需要人人監督。讓愛心捐助陽光透明,公眾更需公益素養,將求助項目委托給有公信力的公益組織和基金會,定期公示資金使用情況。同時設立健全的社會監督機制對于微公益的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針對個人網絡募捐求助的問題,在張華看來,現在有些大病醫療,孩子殘疾康復等問題,其實應該由相關部門研究推動解決,不宜推向社會。還有由于救助資源信息渠道不通暢,很多病其實國家和一些基金會已經有政策了,只是求助人不知道,所以用不上。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認為,慈善募捐是以慈善組織為主體,為了慈善目的開展的財產募捐活動。而在朋友圈、微信群里為親朋好友進行的愛心捐贈活動不叫慈善募捐,這是一種自愿行為,屬于贈與。
如果碰到網絡個人求助,有三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救助者的真實性,二是資金募集者資格,三是資金使用管理。“選擇規模大、公信力強的網絡平臺,后續善款去向透明的,可以放心捐助;私信騷擾的,一概不予受理。善款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會更有價值和意義。”網友“森林女王的微觀世界”發微博表達的心聲不失為一個好的建議。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互聯網 微公益 網絡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