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職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工匠精神”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更讓我們看到了國家的態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是與企業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繁榮緊密關聯的教育類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離不開職業教育。眼下,確有不少職業院校不夠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迫切需要盡快補上“短板”,走出過于重視技能傳授、文化教育而忽視職業素養培育的誤區,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扎根”,進而對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產生“蝴蝶效應”。
“工匠精神”是追求極致的精神,其核心內涵在于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工匠們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給客戶提供無可挑剔的體驗。這樣寶貴的職業精神如何培養?自然需要職業院校開設相應的理論課程進行系統的闡述引導,并在具體的實習操作中強化訓練。然而,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這種培養更離不開企業的參與,應該充分發揮企業作為育人主體的作用。
說到“工匠精神”,我們總會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國的機械、日本的管理。正是由于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堅守,才造就了這些國家名企輩出、品牌輩出。據報道,截至2012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企業長壽的秘訣是他們都在傳承寶貴的“工匠精神”。以德國為例,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奔馳、寶馬、奧迪、西門子等知名品牌之外,還有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它們大部分“術業有專攻”,立足本行,心無旁騖,在某一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最終成為各自領域的“領頭羊”。
而在我國,企業“短命”的現象并不少見。雖然我們具有“庖丁解牛”、魯班、賣油翁等歷史悠久、膾炙人口的“工匠”式傳奇,但如今卻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成為在車間和作坊之外很多人的生活態度。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工匠精神”的沒落和消亡就在所難免。更令人擔憂的是,企業自身的這種職業態度還會對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負面影響。所以,要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扎根”,企業首先必須轉變觀念,致力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并積極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環境,主動承擔職教育人的重任。
需要注意的是,多年來形成的優先保證就業和滿足糊口營生的辦學導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很多職業院校對“傳技”和“育人”關系的把握出現了偏差,甚至在偏面追求升學和“綁架”技能大賽等方面走了彎路,需要得到及時的糾偏。除了職業院校和企業的努力,我們還迫切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全力營造全社會尊重職業、尊重勞動的氛圍,在制度層面讓工匠們受人敬重、體面工作,成為職業院校學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證工匠們不為基本生計所困,潛心無憂鉆研,成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國匠人”,這才是民族的希望所在。(王壽斌)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職業教育 工匠精神 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