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代表委員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化解就業難需兩頭發力
原標題:人生出彩 夢想成真(建真言 謀實策 集眾智 凝共識)——代表委員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體面勞動贏得出彩人生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高達765萬人,要落實好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用好失業保險基金結余,增加穩就業資金規模,做好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對城鎮就業困難人員提供托底幫扶。完成2100萬人次以上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任務。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扶持。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委員
化解就業難需兩頭發力
“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這是人力資源供給和需求結構不匹配問題的集中反映。我國仍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普工崗位仍占多數,但青年勞動力中大學生已是主力,新生代勞動者也對職業發展有更高預期,再加上就業服務、培訓還不到位,供需不匹配問題仍然存在。
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需要從擴大改善崗位需求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這兩頭齊發力。首先是要加強技能人才培養,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技工培養模式,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做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等工作。其次是改善就業環境,改善用工管理和勞動條件,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適應新生代勞動者需求。再就是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以勞動者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為導向,搭建功能完善、真實有效、方便快捷的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本報記者 李昌禹)
中國人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吳江委員
就業要數量更要質量
當前,我們更多地關注就業的數量,而對其質量關注不夠。事實上,就業的質量和數量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未來一段時間,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會出現“用工荒”與“求職難”的結構性矛盾。這一矛盾的出現與我國傳統用人模式是相關的:長期使用廉價勞動力,用工時招人不用時辭退。沒有真正關注人才的成長和就業的穩定性問題。
為克服就業質量不高的問題,建議政府通過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完善職業資格制度來提升質量;同時,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的合理收入報酬和社會保障,尤其是提升技術工人的勞動報酬,提振其工作動力和積極性。此外,還要進一步關心企業文化建設和勞動者的精神生活,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本報記者 魏哲哲)
上海匯銀集團董事長沃偉東委員
去產能職業培訓要先行
2015年,我國就業形勢穩定,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的推進,有人擔心,會不會出現下崗潮?
其實,去產能等措施與穩就業并不矛盾,即使存在一定壓力,也有化解方法。首先,緩解就業壓力,相關部門要把工作做到前面。比如,對于即將淘汰的落后產能,相關工人的提前培訓至關重要,通過再學習,政府可將這些面臨下崗風險的員工轉移到新興產業。其次,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政府要將勞動力引導到更有競爭力的領域。在此過程中,要充分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提高勞動力和崗位的匹配度。同時,對于個人來說,要充分了解時代環境,通過不斷學習來適應經濟轉型。
(本報記者 肖家鑫)
香港特邀界別蔡冠深委員
現代服務業需要年輕人
香港大部分的GDP是來自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里面沒有中小企業是不行的,社會上90%都是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就是從創業開始的。比如很多家族企業,都是白手興家上來的。所以創業對于推動就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多給青年人一個機會去創業,就等于多一個機會去解決就業問題。
內地有些名牌大學的高材生,跑去搞餐飲創業很成功,卻有人質疑說這是浪費人才,我不這樣認為。高水平的知識精英進入一些傳統產業,帶來變革,一樣可以取得巨大成功。香港一位廚師被稱作“美女廚神”,美國碩士畢業,回來搞一個餐廳,又煮得美味又有明星效應。現代服務業最需要年輕人創業,能夠創好業,可以帶動一批人,無論對社會還是對本人的發展都很有好處。
(本報記者 尹世昌)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徐群賢代表
去產能重視職工分流
化解過剩產能、推動能源化工產業向高端發展,是我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但淘汰關閉落后產能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部分職工下崗。這些人員的安置和再就業是去產能過程中難度最大、矛盾最多的環節,關系到社會穩定。
今年,國務院出臺文件強調把職工安置作為去產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用于職工分流安置。在方案落實的具體過程中,應加強對分流人員新技能的培訓,并按照職工的實際情況、技能水平合理分流下崗職工再就業。對于成批接收、安置分流職工的企業,國家應給予稅收減免、產能核準等優惠政策,鼓勵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除了二次就業外,要引導分流職工創新、創業,通過構建融資對接、創業孵化、創業培訓等功能平臺,讓分流職工實現就業。
(本報記者 張丹華)
中北大學副校長熊繼軍代表
大學生須提升實踐能力
現實中,一方面存在企業招人難,另一方面存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導致這種矛盾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比較差。近年來,很多學校擴招,但是教學資源并沒有擴大,學生享有的教育資源并不充分,沒有足夠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一些企業不接受學生在上學期間實習,也導致了學生動手能力的相對不足。
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需要在兩方面下功夫:一方面,高校需要豐富教學形式,增強大學生的就業實踐能力,如一些高校正積極探索面向在校學生的“創業孵化器”和“創客空間”,讓學生在參與中提升創業就業能力;另一方面,需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的力度,高校、企業間通過訂單式培養、定向招聘等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企業也能招到對口人才。
(本報記者 趙 兵 劉鑫焱)
江西南昌市長郭安代表
創新引領新就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當前,南昌正將“創新發展”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創新引領就業創業工作。
2015年硅襯底LED技術獲得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南昌硅襯底LED技術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產業化,打破了歐美國家的技術壟斷。依托這一技術,南昌聚焦“光谷”發展,已初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整個產業鏈擁有12家企業,初具集群規模,2015年產值超過50億元。依托國內外潛力巨大的LED高端產品市場,南昌以打造南昌“光谷”為目標,重點建設LED技術研發中心、檢驗檢測和認證中心、人才培養中心、交易應用中心和全產業體系,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以“產業鏈”打造“人才鏈”、以“人才集群”催生“產業集群”、以創新帶動創業,創業促進就業的良性互動局面。
(本報記者 任江華 吳齊強)
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關牧村代表
讓貧困家庭學生就業
扶貧先扶智,只有讓貧困家庭學生接受教育,充分就業,才能實現有效脫貧。很多貧困地區都教育落后,村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這使得他們既不能及時掌握、使用先進生產技術,也不能進城就業,甚至有一些人依舊抱著“等、靠、要”的心態,難以真正脫貧致富。
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可以從現有貧困地區初高中畢業生的需求出發,從政策性助學和扶助性就業入手,使貧困家庭的學生普遍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充分就業,解決貧困代際相傳的問題。為此,我國需要制訂、修改針對貧困地區學生的特殊政策,在自愿前提下,確保初中畢業生能直接免試免費進入中等職業學校,高中畢業生能直接免試免費進入高等職業院校,成績合格后允許畢業,并實現就業;同時,建議我國成立“貧困家庭青年教育關愛基金”,廣泛吸納各方資金,用于貧困家庭學生的就學和培訓。
(本報記者 靳 博)
云南省楚雄州彝族農民自貴菊代表
別讓農民在創業中掉隊
在新一輪的全民創新創業浪潮中,不少農民面臨著缺資金、缺技術的難題,同時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也不足。如何確保農民在創新創業中不掉隊,讓他們共享改革創新的成果,考驗著地方政府官員的施政智慧。
雖然困難不少,但并不意味著農民不能創新創業。以楚雄州為例,針對無法外出務工的農村婦女,楚雄州通過引導村民成立刺繡合作社,把專業設計師請進來開展創意設計、將刺繡產品推向國內國際大城市等手段,培育知名品牌,讓土技術變成金疙瘩。因此,農民參與創新創業,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導和大力支持。資金不足,可以從不太占用資金的項目做起,從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抓起,如農民直接賣糧不賺錢的話,政府可鼓勵、引導農民進行規模化養殖種植。
(本報記者 楊文明)
理性創業實現光榮夢想
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培育創業服務業,發展天使、創業、產業等投資。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四川遂寧市長趙世勇代表
創業不忽視“草根”力量
鼓勵創新創業,首先要解決“誰來創”的問題,這需要在“眾”字上下功夫。我們當地制定了英才招聘等系列措施,吸引“高精尖”產業領軍型人才,發展高端產業。但由于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要調動民眾創業的積極性,還應把“草根創業”放到重要位置。
為了推動大眾創業,政府需要摸清不同群體的特點,并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為推動大學生創業,我們將扶持就業政策與鼓勵創業政策相結合,去年引導近1500名大學生創新創業;同時,政府應及時把握“草根”創業創新的動向,為他們提供周到優質的服務。政府可以建立就業服務中心,提供就業咨詢,發揮就業“導師團隊”的作用,并為創業者及時提供創業培訓、小額貸款等服務,確保大眾創業收到積極效果。讓這些要素都充分發揮作用,投身于創新創業的“草根”們一定會迎來春天。
(本報記者 張 文 徐 雋)
浙江杭州市政協主席葉明委員
減稅降低創業成本
減輕企業稅負,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當下,部分行業、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稅費占營收比重仍然偏高,負擔仍比較沉重,這影響了民間創新創業力量的活躍。
建議科學調整繳費標準,適當減輕社保繳費負擔,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綜合考慮企業承受力、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確定公平合理的繳費比率;針對不同行業的運營特點,設立與企業的營利能力、成本費用相掛鉤的繳費制度,有針對性地減負。同時,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探索各項稅費的下調空間。對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重復繳納的部分,可以按照其財政貢獻率,允許地方政府給予金額獎勵。對于城市維護費等附加稅費,可以探索打包設置綜合稅種,并在財政支出中按用途比例進行分配,減低稅收征收成本。
(本報記者 張騰揚)
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夏鵬代表
降低創業者融資門檻
資金問題是制約創業者的主要問題之一,銀行理應提供融資支持,但對發展前景不明朗的創業項目,銀行一般不會介入。同時,傳統銀行貸款需要抵押物或者有形資產擔保。很多創業者只能通過民間渠道融資,高昂的財務成本壓縮了利潤空間,讓創業者沒有能力進行研發與創新。
減輕創業者的財務成本重壓,需要進一步降低創業者融資的門檻。劃好貸款總額這塊“蛋糕”,在國有銀行貸款指標中劃分出一定規模,支持創新型、成長型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同時,引導金融機構根據創業者的發展特征,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方式,加快公益類金融擔保公司建設,進一步完善金融擔保體系。
(本報記者 鐘自煒)
安徽合肥市長張慶軍代表
寬松環境呵護創業
大眾創業,不是光有熱情就可以,項目推進、融資擔保、技術水平……方方面面都會成為制約創業者發展的瓶頸。從政府角度看,要抓住營造寬松環境的“牛鼻子”,為創業者謀得“后路”。
首先是構筑載體,利用好高校院所、大型企業等聯合共建的專業公共服務平臺、研發試驗基地。二要提供服務,完善創業輔導、人才培訓、要素對接等公共服務功能,同時強化融資服務保障。三是出臺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系列政策,采用基金、“借轉補”、財政金融產品、事后獎補等多種投入方式,擴大普惠政策受益面。最后是營造寬松環境,比如,建立風險容忍和盡職免責機制,提高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和天使投資基金的風險容忍度,為創業者“兜底”,免除其后顧之憂。
(本報記者 何 璐 孫 振)
山東濟寧市工商聯主席陳穎代表
別讓融資成創業掣肘
很多人懷揣創業夢,卻受困于資金的限制,無處施展身手。土地成本、用工成本、買租辦公場所成本等偏高,讓一些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望而卻步。
為此,政府應該在降成本、易融資方面下功夫,精準制定扶持政策。一方面,要營造“零成本”“低成本”創業環境。比如,對創業企業減免稅費,并對有發展潛力的創業企業給予獎勵;在創業孵化器內,免費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創業場地或提供租金補助;為創業者及其員工提供社會保險補貼等。另一方面,要加大資金扶持,破解“創客”融資難題。要進一步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力度,為創業者提供貼息擔保貸款;鼓勵一些創新型創業企業利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
(本報記者 劉志強 潘俊強)
貴州省紫云縣壩羊鄉科羽有限公司董事長舒明勇代表
返鄉創業破解守業難
返鄉農民工創業難,守業更難。有些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有技術、有熱情,但缺少資金、管理經驗和市場頭腦,過度依賴政府扶持,政策和市場稍有風吹草動,脆弱的企業就難以承受。
為推動返鄉農民工創業轉型,企業和政府需要雙重發力。一方面,企業自身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另一方面,政府要在一開始引導農民工創業時就切實從地方長遠發展考慮,對選擇的行業進行科學規劃和引導,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當地的產業;要多為企業搭建平臺,多帶企業和產品出去亮相,幫助企業對接市場。同時,政府要深入了解農民工“守業”的真實困難和需求,出臺的扶持政策要“接地氣”,避免扶持變“負擔”。
(本報記者 黃 嫻 肖偉光)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葛劍平委員
高校多培養創業人才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仍存在一些問題:很多高校管理者和教師還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就業指導和創業培訓;由于學科建設獨立性較強,各種資源分散于各學院、學科,影響到協同創新中資源的共享、整合。
建議打破固有思維定式,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頂層設計。高校要克服就業導向的成才思維慣性,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創新創業課程融入專業課程教育體系,將創業實踐納入專業實踐拓展體系。同時,應構建“產學研”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鏈條。對內突破學科或部門劃分形成的體制限制,建立跨學科或部門的協同研究和創新平臺;對外主動與政府、企業合作,積極參與地方產業升級、企業關鍵技術攻關等多方面工作,引導學生參與創新實踐。
(本報記者 鄭海鷗)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涌天委員
大學生創業需要實支持
去年以來,國務院推出一系列舉措,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業激情,畢業創業、休學創業已不鮮見。但對于大多數學生本身來說,缺少經驗、資金等,對市場情況的不了解,缺乏真正有商業前景的創業項目,導致創業成功率不甚理想。
鼓勵大學生創業不應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需要學生自身、學校、政府三方共同發力。合格的大學生創業者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關鍵還要組織起一支優秀的團隊,分工負責技術研發、市場銷售等。學校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整個培養體系,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政府則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簡政放權步伐,切實做到“規范管理、提高效率”,同時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為構建創業創新的生態系統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報記者 郝迎燦)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張亞忠委員
創業教育要跟上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市場對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要求,也更加需要大批精益求精的技能型人才,大學生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就會進入兩難處境。
建議高校加強教育分層,以適應就業市場。本科階段的教育主要培養工程師,本科以上教育主要培養研究人員,博士教育主要培養大學者。同時,高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除了安排課時教授專業性知識,也應當培養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各級各類學校應當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的培養。對社會而言,應當建立能夠承擔大學生創業風險的機制,不要說一些敢于創新創業的大學生“另類”,因為可能恰恰是在“另類”中,能夠開拓新的領域,做得很好。
(本報記者 張 爍)
北京市安保服務總公司海淀分公司副經理朱良玉代表
擴大創業政策覆蓋面
2015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685.1萬戶,形勢喜人。然而,目前政策過于偏重在校與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政策的覆蓋面有限;過于偏重創業園區、孵化器等各類創業平臺中的創業企業,對于平臺外的創業企業政策覆蓋不足。而創業教育和培訓,普及程度較低,缺乏實踐教育。
要破解這些難題,政府需要從兩方面發力:一是擴大創業教育與培訓的覆蓋面,建立覆蓋城鄉青年的創業綜合服務體系;二是在就業創業的引導、扶持上精準發力,充分了解創業者的需求,如對于青年創業基金規模小、設立創業基金地區少的問題,政府可以出臺優惠政策,并引導資本的合理流動,解決創業者融資難的問題。
(本報記者 賀 勇 王昊男)
視覺統籌:劉 慧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08日 15 版)
編輯:曾珂
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 化解就業難 代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