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新生代“中國特性”趨弱 華人身份認同淡化需破解
日前,紐約自由撰稿人克莉絲汀·余在《華盛頓郵報》網站撰文,講述祖孫三代在海外過中國年的感受。農歷春節對全球華人來說意義特殊,然而她的孩子們對于領紅包、放煙火、看舞龍的中國傳統沒有多少興趣。作為華二代,余女士也因此開始糾結自己的“身份”,并且對如何引導孩子認知中國傳統產生了困惑。
認同在漸行漸遠
據悉,克莉絲汀·余的父母年輕時移民美國,定居康涅狄格。作為移民第二代,她兒時在家里和學校分別過著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在家說中文、吃中餐、過中國傳統節日,在校穿蘇格蘭花格裙、編法式發辮、打曲棍球。克莉絲汀·余在文中寫到,她的控制很完美,讓“兩個世界”不干涉,但內心卻傾向融入西方文化主流。到移民第三代,她的孩子賈斯珀、埃弗雷特離中華文化更遙遠,西化的家庭生活稀釋掉本已不夠多的中國印記,孩子們樂于分享關于情人節的知識,卻對農歷春節的傳統知之甚少,而對于上“中國的課程”,他們的熱情一般。
諸如此類的情況并不鮮見。據英國當地媒體報道,英國華二代大多不諳中文,舉止談吐、思維方式與英國人無異。而在意大利媒體看來,身份認同是年輕的華二代身上最值得關心的話題。“我是中國人還是意大利人?”基于不同的個人經歷,回答也不盡相同。
“海外新生代華人對祖籍國身份認同意識在漸行漸遠,我們要承認這個事實,也要嘗試著去理解這種客觀存在的轉變。”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陳奕平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華二、三代因在海外生存發展,“中國特性”淡化是必然的過程。
家庭、社會共作用
新生代華人祖籍國認同意識淡化究其原因,是家庭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兩個力量推動的結果。
陳奕平認為,直觀來講西方文化從家庭教育方式、價值觀取向和當地風俗習慣等方面影響著華人后代,不同年齡段的華人受到的影響程度不同,一般在海外接受中學階段教育的孩子受影響更大。
據悉,意大利華二代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大多傾向于采用偏西方化的純意式教育,這雖有助于促進華三代迅速融入主流,卻也帶來中式傳統教育精華的缺失。華人家長既希望子女完全融入當地,又想讓孩子保留中國傳統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的心理。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段穎受訪時說,“中華傳統文化對新生代華人的吸引力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在逐步減弱。華人移民海外后,基于他們在居住國的生活經驗,他們的認同與歸屬會產生許多復雜、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并不一定和中國相關,新生代選擇傳承或放棄華人認同,都是個體依據其在當地的社會化經歷做出的選擇。”
潤物還需細無聲
華人新生代是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希望和未來。引導他們對祖籍國的認同,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交流與促進至關重要。
段穎認為,“新生代華人在生存發展中既融入當地,又傳承、發揚華人傳統文化,更像是一種理想狀態或美好愿景,回歸現實,還是要結合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移民政策、族群關系及其與中國的關系加以考量。”居住國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利于新生代華人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接觸中國傳統,繼承“中國特性”。
關于具體引導方式,段穎進一步指出,就新生代華人移民群體而言,創造機會讓他們切身感受中華文化,鼓勵他們更多地參與傳統華社活動,提供更多的途徑讓他們多方位了解變化中的中國以及中國與世界之關系,最終使華人文化成為其成長乃至生活的一部分,將對其傳承華人特性有所裨益。
作為父母、祖籍國,能夠做的還很多。父母應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地介紹仁義禮智信等中國傳統文化,說中文、吃中餐、行中式禮儀;中國地方政府部門、海外僑團多開展諸如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等活動,為新生代華人搭建深入繼承傳統文化的橋梁。
“引導新生代華人認同祖籍國身份,繼承傳統文化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操之過急,不能采取強行的、硬性的手段,要潤物細無聲地去影響。”陳奕平說。(孫少鋒 邵琳琳)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華人 新生代 中國 華人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