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粵科學家發現乳腺癌轉移機制
經過十余年研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宋爾衛教授團隊,解開了關于乳腺癌轉移的許多謎團。該團隊的“乳腺癌轉移的調控機制及靶向治療的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腫瘤細胞就像一顆種子,要生根發芽就需要合適的‘土壤’,也就是腫瘤微環境。”宋爾衛說,從“種子”因素考慮,研究團隊發現,腫瘤干細胞分化和“上皮—間質轉化”(EMT)是乳腺癌細胞發生轉移的關鍵步驟。研究發現,僅2%—3%的DNA序列可以編碼蛋白質,而其他大部分DNA序列則可產生非編碼RNA,后者在過去都被視為“垃圾堆”。宋爾衛團隊在所謂的“垃圾堆”找到了“寶藏”。
宋爾衛團隊發現,非編碼RNA家族中的小分子RNA(miRNA)let-7具有控制腫瘤干細胞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成瘤能力和轉移等特性?;谶@一研究,研究團隊進一步闡明了多種小分子RNA調控腫瘤細胞耐藥、EMT、轉移的分子機制和臨床價值。這一系列發現,讓小分子RNA成為可“對付”腫瘤轉移的“靶點”,為RNA干擾治療奠定了基礎。
既然非編碼RNA的作用不容小覷,能否開發與之相關的基因診斷套餐,讓乳腺癌患者得到精準治療?宋爾衛透露,如今他們正和中山大學數學系合作,通過利用數學方法建立了一個有10個小分子RNA的檢測套餐模型,以期通過預測結果,判斷乳腺癌的復發風險,從而為患者量體裁衣,制訂治療方案。(記者/曹斯 實習生/李綺霞 通訊員/王海芳)
編輯:趙彥
關鍵詞:乳腺癌轉移機制 腫瘤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