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口碑教授”需要制度性肯定
現在的做法,只能算是亡羊補牢罷了。大家都希望,像常萍這樣的好老師,既要給他們好的待遇,又要請他們更長久地留在三尺講臺。這,就需要制度來配套。
“文學是大地通向天空的道路。”這是常萍老師的名言。但是,口碑卻未成為課堂通向職稱的道路。
這位“不出書、不發論文、不申報職稱”的“三不老師”,干到退休,還只是個講師。這倒不能說常老師服務的河南大學虧待她,這不是連她自己也沒申報么。前幾天,河南大學單獨為常萍老師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聘任已退休的她為副教授,請她繼續為本科生授課。這,當然算是破格厚待了。河南大學此舉收獲一片贊譽。在許多新聞事件會引發輿論“對撕”的今天,網友一邊倒的點贊,殊為難得。
在盛贊河南大學和常萍老師的同時,大家也把批評的槍口直指當今的職稱評定制度。確實,因為要評職稱,大學里重科研輕教學;因為要評職稱,生產出許多“學術垃圾”;因為要評職稱,許多老師不得不四處托關系甚至買版面發表論文……似乎,“職稱是萬惡之源”。
真是這樣嗎?首先,要看到今天的職稱評定制度并不完善,而且,這一制度確實使得過于忽視教學的現象普遍存在。于是乎,主管部門不得不出臺“教授必須上課”之類像笑話一樣的規定;其次,也要看到,職稱評定制度有再多的毛病,也是必須存在的。大學是什么?既是教書育人的園地,也是學術科研的重鎮啊。教學與科研,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再次,更要看到,科研能力與教學能力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今天,當我們傳誦著陳寅恪、梁啟超、胡適等先生在三尺講臺上的一代宗師風采時,別忘記他們已經站上了學術的頂峰,且著作等身。一名老師,學術水準平庸卻講課水準超群,有沒有可能呢?我以為,可能性極小,即使有,也是個案。
我愿意選擇相信,常萍老師的學術水平是高的,她選擇“三不”,只不過是淡泊名利罷了。這么說,有兩個證據:其一,有學生說,常老師每堂課講的內容記下來,就是一篇好論文;其二,央視《百家講壇》兩次邀請她,都被拒絕。她,就是一位一心一意上好課的好老師。
那么,應該如何對待像常萍這樣的老師?河南大學校領導把這次聘任稱為“遲來的認可”,這是很準確的。因為他們眼睜睜看著這樣一位“口碑老師”以講師身份退休。現在的做法,只能算是亡羊補牢罷了。大家都希望,像常萍這樣的好老師,既要給他們好的待遇,又要請他們更長久地留在三尺講臺。這,就需要制度來配套。
早就有專家提出,在評定職稱時,不能光看論文和著作,還要看教學水平和成就。而實際上,有一些高校已經作出了評“教學型副教授”“教學型教授”的改革和探索。
像常萍老師這樣“紅遍江湖”的老師,如果在那幾個高校,恐怕就可以憑借教學上的成就,當上“教學型教授”了?!翱诒淌凇保枰@樣的制度性肯定。
□李天揚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口碑教授”制度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