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拿出勇氣,化焦慮為前行動力
一個個看似沒有出路的困境催生了變革,一次次對精誠合作的堅守打開通向美好明天的希望之門
歲末年初,世界各大媒體上總是少不了回顧與展望的重頭言論。林林總總觀點中,彌漫著揮之不去的焦慮情緒,一些憂心忡忡的論斷甚至相當打眼。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在《異乎尋常的全球性焦慮》一文中寫道:“2015年,世界主要權力中心似乎都彌漫著一種不安和不祥的氣氛……全球陰霾讓國際政治體系感覺就像是一個仍然難以從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患上的重病中恢復的病人。”美國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雷默在《時代》周刊網(wǎng)站上發(fā)出警示:“缺少全球領袖將塑造一個動蕩的2016年”,“世界上的多場野火將燃得更烈,因為沒有人認為自己能夠承受伴隨滅火而來的代價和風險。”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感嘆說,戰(zhàn)爭正在卷土重來,1991年到2010年的“短期和平”走向終結(jié)。
回望2015年,國際形勢令人擔憂的一面的確很突出。全球經(jīng)濟緩行于“亞健康狀態(tài)”。據(j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5年全球經(jīng)濟增長3.1%,創(chuàng)2009年以來新低。與此同時,中東動蕩加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多國制造恐怖襲擊。歐洲出現(xiàn)二戰(zhàn)后最嚴重的難民危機。俄羅斯同西方在反恐問題上雖有合作一面,但雙方關系的裂痕未能得到修補,地緣博弈的范圍在擴大,烈度也有提升。相對于這些現(xiàn)實困擾,對“這個世界還會好嗎”的質(zhì)疑,在人們心理層面投下更為濃厚的陰影。
“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這樣一種自信與淡定,顯然要有足夠強大的正能量來支撐。仔細梳理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銷蝕人們對世界未來信心的,主要緣自兩個方面的困窘。一是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深度交融,各種危機與難題的傳播、擴散與影響力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國際形勢的復雜性與關聯(lián)性空前突出。二是諸多有影響力的大國國內(nèi)議題緊迫,外交行動可動用的資源被壓縮。在一些大國領導人的話語體系里,“集中精力處理國內(nèi)事務”,漸漸成為不愿正視全球性挑戰(zhàn)的遁詞。其實,上述兩個問題并不在一個層面上。前者是大背景、大環(huán)境,甚至可以稱作大趨勢。大趨勢是無法回避的,遲早要在現(xiàn)實層面留下深深印跡。后者更多的是對輕重緩急的思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老百姓過日子尚且如此,對叱咤風云的大人物來說,自我蒙蔽、刻意回避更是要不得。人們對政治家的評價從來不會局限在一時一事,總是要放到更大的歷史縱深中考量。
審時度勢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可真正做到卻往往很難。難就難在能否看到危機中蘊藏的機遇,能否為了緊緊抓住機遇自覺調(diào)整思路、更新行為準則。具體到當下的國際形勢,需要格外強調(diào)以下兩點:第一,世界上的事情要商量著辦;第二,世界上的事情要一起辦。商量著辦、一起辦,是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的新思路,也是展開扎實有效國際行動的新資源。2015年,國際關系領域并非哀鴻遍野,可圈可點的亮點同樣不少:“一帶一路”“亞投行”等中國提供的公共產(chǎn)品得到世界各國廣泛響應,世界經(jīng)濟復蘇、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獲得實實在在推動力;聯(lián)合國發(fā)展峰會正式通過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為未來15年發(fā)展合作指引方向;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在巴黎通過協(xié)定,對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安排;久拖不決的伊朗核問題達成全面協(xié)議,動蕩不安的中東局勢少了一個引爆點……這一系列大事難事,無一不是在新思路的引領下、依托新資源辦成的。
最近,電影《星球大戰(zhàn):原力覺醒》在世界各地熱映。影片講述的是遙遠河外星系的秩序調(diào)整與重塑。故事中自然少不了形形色色的挑戰(zhàn)、爭執(zhí)、博弈,但為了維護星系的和平安寧,這卻是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在我們?nèi)祟惥幼〉倪@個星球上,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深度調(diào)整只會更為艱辛曲折,甚至還會有連電影導演都難以編排的突如其來的風暴。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人們有種種焦慮和擔憂不足為奇。關鍵在于,要把這種不安情緒轉(zhuǎn)化為直面挑戰(zhàn)、勇敢前行的動力。中國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拿破侖亦有“最困難之時,也就是離成功不遠之際”的名言。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從不曾一帆風順,正是一個個看似沒有出路的困境催生了變革,正是一次次對精誠合作的堅守打開通向美好明天的希望之門。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全球經(jīng)濟 “亞健康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