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急救車的“紅與黑” 揭開院前急救服務的三重問號
近年來,有關急救車亂收費、高收費的報道屢有曝出。個別急救人員利用家屬著急救人心理,私自增加急救項目,從中漁利,而類似案例一再出現,不僅暴露了個別醫護人員職業操守低,也凸顯了監管不力和標準模糊。
即將過去的2015年,有關急救車的新聞頻繁見諸報端:“999急救門”,120“搶活”或推諉、急救車“天價收費”……據不完全統計,引發公眾大討論的此類事件就有十幾起,拷問現行急救管理制度和水平。點擊進入下一頁
急救車不“救急”:90%非急癥“資源利用不當”
記者調查發現,急救車不及時的背后,不僅是急救車數量、急救人才數量等“硬件”缺失等客觀因素,更重要的是資源利用的不當。
按照1994年發布的《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的要求,每5萬人需要配備一輛救護車,但隨著城市人口膨脹,很多地方數量已遠遠跟不上。
據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劉紅梅介紹,每天北京急救中心調度平臺電話的呼入量在6000多次,受理量約1200次,派出急救車的數量900次左右,派車的這部分中,到現場后進行醫學處置的不足30%,“在30%的醫療救治率中,危重病人不到一半。”
“搶活”或推諉:“身份歸屬”復雜亟待統一管理
在全國多數地方,救護車、急救醫療人員都屬于各具體醫療機構,有的甚至還把急救中心設在一些大的醫院。這些名義上受“120統一指揮調度”的急救車,本質上則是“掛靠”大醫院。
記者了解到,北京是目前全國少有的有兩個急救系統的城市。一是北京市計生委直屬的北京市急救中心120,二是北京市紅十字會下屬事業單位999急救中心。與120只負責院前急救不同,999兼具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兩個功能。
在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審議的《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草案修改二稿)》明確,院前醫療急救事業建設政府主責、社會參與,對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實施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服務標準、統一監督管理;北京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主管院前急救工作,建立院前醫療急救指揮監管平臺。
高價“救命車”:少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不合理收費
記者采訪了解到,我國大部分城市正規120急救車收費包括車費和治療費,這其中,醫療設備、藥品等治療費是“大頭”,也最容易隱藏貓膩。
江蘇一名患者被急救過程中,100公里竟被收費3600元。這樣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急救案例,是急救收費亂象的一個縮影。個別急救人員利用家屬著急救人心理,私自增加急救項目,從中漁利,而類似案例一再出現,不僅暴露了個別醫護人員職業操守低,也凸顯了監管不力和標準模糊。
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宗浩建議,政府應在公立醫院、急救中心的救護車數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考慮讓更多可靠的社會資本進入急救領域,特別是承擔類似病人出院轉送等醫療技術含量不高的業務,使之成為正規急救的有益補充。
編輯:趙彥
關鍵詞:急救車 急救服務 資源利用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