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權威解讀】“無黨派人士”與“政黨協商”
緣起:從歷史到現實
關于“無黨派人士”的前世今生,小編已在之前《為“無黨派人士”畫個像》一文中有詳細介紹。這里,主要聊聊無黨派人士為什么能夠參加政黨協商。
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政黨協商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黨派人士是政黨協商的重要參加方面。
無黨派人士是協商民主的歷史探索者。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探索協商民主的進程中,無黨派人士始終是重要同盟軍。抗戰時期建立的“三三制”民主政權中,無黨派民主人士李鼎銘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提出“精兵簡政”的著名議案,受到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
1948年郭沫若等無黨派民主人士主動響應中共“五一口號”,產生了積極社會影響。在“協商建國”成功實踐中,張奚若等無黨派民主人士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積極貢獻,無黨派民主人士成為人民政協的重要界別。改革開放以來,無黨派人士參與了豐富的政黨協商實踐,推動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政策的出臺或完善,如營業稅改增值稅、聯防聯控PM2.5、“千人計劃”等建議被中央采納。
無黨派人士是政黨協商的重要參加者。無黨派人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是政黨協商的重要參加方面。周恩來同志曾深刻指出:“無黨派民主人士在形式上沒有結成黨派,但實質上是有黨派性的。”中央統戰部原部長李維漢強調:“無黨派人士的人數很多,忽略了他們會犯大錯誤……只要有民主黨派參加的地方,就要想到無黨派分子。”
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歷次民主協商會、座談會上,無黨派人士都作為一個重要參加方面。《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明確指出:“無黨派人士可以參照民主黨派履行職能。”
無黨派人士是政黨協商的人才供給者。無黨派人士以知識分子為主體,人才數量大、分布領域廣、大家名家多,是為統一戰線各領域輸送人才的“蓄水池”。很多民主黨派的同志都曾作為無黨派人士參加政治活動,從而積累了政治經驗。
機制:從理論到實踐
將無黨派人士納入多黨合作制度體系,為沒有加入政黨的人士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政黨協商開辟了制度化渠道。這既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特色”之一,更彰顯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廣泛性。
建立健全無黨派人士參加政黨協商的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長遠,也是將政黨制度理論優勢轉化為實踐優勢的重要途徑。
群策群力機制。無黨派人士以個體發揮作用是基本形式,但面對復雜的社會治理課題,“群而不黨”的共同研討更能凝聚智慧,提出真知灼見。可探索建立相關機制,在無黨派人士參加協商座談會前,統戰部門牽頭召開若干場座談會,廣泛征求相關方面無黨派人士意見,形成有質量的發言稿。
考察調研機制。考察調研是無黨派人士了解國情、提高認識的重要方式,調研報告也是政黨協商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級統戰部門積極組織無黨派人士開展考察調研,取得重要成果,不少建議被黨委政府采納。應進一步擴大參與范圍,使無黨派人士在實踐中提高本領,在參與中發揮作用。
聯系交流機制。無黨派人士人才濟濟、分布廣泛,政府有關部門可通過統戰部門同無黨派人士聯系,視情邀請列席有關工作會議,開展信息溝通、意見交流,以便無黨派人士參加政黨協商時所提意見建議更準確、更深入、更有可操作性。
意見反映機制。對于無黨派人士集體研究形成的高質量建議,可以向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報送書面意見建議。比如中央統戰部專門成立的建言獻策小組,每年報送多篇政策建議。另外,對于一些個人的重要建議,也應規范操作程序,視情報送相關領導和部門。對于意見的采納情況,應及時整理和反饋無黨派人士;他們參加協商的情況,應及時反饋所在單位黨委,鼓勵他們踴躍建言。
保障:從幕后到臺前
如果說,參加政黨協商為無黨派人士貢獻聰明才智搭建了堅實平臺,那么,無黨派人士臺前表現如何,實際上取決于“后臺”給不給力。
要有“人”。提高協商能力是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從個人來說,無黨派人士要提高政治把握和參政議政能力。從群體來說,統戰部門應完善無黨派代表人士隊伍結構,使各個領域都有代表性人物,適應協商議題的廣泛性;健全工作程序,確保凝聚群體智慧,提升協商水平;著重推薦使用,在參加政治實踐中提高協商能力。
要有“載體”。無黨派人士沒有自身組織、辦事機構和專職工作人員,這是無黨派人士參加政黨協商面臨的突出困難。統戰部門一方面要按照中央要求履行好牽頭協調職責,加強無黨派人士工作理論政策研究,做好代表人士培養舉薦;另一方面要組織協調無黨派人士參加政黨協商的具體事務。此外,各地知聯會是無黨派人士工作的重要載體,也應成為無黨派人士參與協商的重要工作依托。
文/潤智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無黨派人士 政黨協商 協商民主